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1 / 149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周口科技职业学院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医学院
生命的奥秘及生命活动与外界环境的关系;(2)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等中国古代哲学中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对医学的渗透。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1 / 149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4.标志:《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问世。(简介这四部医学典籍的作者、成书年代、主要内容及学术成就)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1.魏晋隋唐时期:中医学理论体系得以充实和系统化。
(1)晋·王叔和编撰的《脉经》,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2)晋·皇甫谧编撰的《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3)隋·巢元方等人编撰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
(4)唐·孙思邈编撰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可称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并开中国医学伦理学之先河。
2.宋金元时期:学派纷呈,某些理论有新的突破。
(1)南宋·陈言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系统阐述了三因理论,对其后病因学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2)金元四大家
①刘完素:倡导火热论,在治疗中力主以寒凉清热,后人称其为“寒凉派”。
②张从正:提倡攻邪论,治病以汗、吐、下三法攻邪为主,后人称其为“攻邪派”。
③李杲:创立内伤脾胃学说,治病善用温补脾胃之法,后人称其为“补土派”。
④朱震亨:力倡在“相火论”基础上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学说,治疗上倡导滋阴降火,后人称其为“滋阴派”。
3.明清时期:中医学理论的综合汇通和深化发展阶段。
(1)编撰了大量的医学全书、丛书和类书(举例介绍)。
(2)明·张介宾、赵献可等倡言、发展了命门学说。
(3)温病学说的成熟是中医学理论的创新和突破(简要介绍明·吴有性及清·叶桂、薛雪、吴瑭等医家的主要著作和学术成就)。
(4)清·王清任著《医林改错》,改正了古医籍中在人体解剖方面的某些错误,肯定了“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并发展了瘀血理论等。
4.近代与现代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2 / 149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1)近代时期(鸦片战争后):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呈现出新旧并存的趋势:一是继续收集和整理前人的学术成果(举例);二是出现了中西汇通和中医学理论科学化的思潮(举例)。
(2)现代时期(建国后):国家大力提倡中西医结合,继而倡导以现代多学科方法研究中医。(简介现代时期中医学理论的发展所呈现出的三个方面的主要趋势)
(四)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以自学为主,提示学习要点)
1.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2.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性研究应达到的基本目标
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创新思路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重点)
(一)整体观念
1.基本含义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关于人体自身的整体性(或称“完整性”),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统一性的认识。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方法在中医学的具体体现,是同源异构及普遍联系思维方法的具体表达。它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养生、防治等各个方面,是中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指导思想)
2.主要内容
(1)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① 生理上的整体性:主要体现于五脏一体观和形神一体观。
a.“五脏一体观”,是指以五脏为中心的结构与机能相统一的观点。
在结构上: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官窍等有机地联系起来,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而形成的完整统一的整体。
(介绍心、肝、脾、肺、肾五个生理系统的组成)
在功能上: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虽各有不同的功能,但都在心的主持下,协调一致,共同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在心神的统一主导下,既依靠各脏腑组织器官正常地发挥自己的功能,又依赖于脏腑组织器官之间密切配合、相互协调来完成的(举例)。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4 / 149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b.“形神一体观”(在《内经》中称为“形与神俱”,古人又称作“形神合一”),是指人的形体和精神的结合与统一的观点。
形体的概念:广义、狭义;
神的概念:广义、狭义;
形神一体观的主要内容: 形体与精神的关系。
② 病理上的整体性:相互影响。
局部的病变,可引起整体性病理反映;内脏有病,可反映于相应的五体、官窍;五脏中一脏有病,可影响他脏;形与神相互影响(举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