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乌、草乌、附子
【来源】
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的母根 (主根)--川乌
北乌头A. kusnezoffii的块根--草乌
乌头的侧根加工品 川乌、草乌、附子
【来源】
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的母根 (主根)--川乌
北乌头A. kusnezoffii的块根--草乌
乌头的侧根加工品 --盐附子
--黑顺片
--白附片
第一页,共三十一页。
北乌头
乌头
第二页,共三十一页。
【性状鉴别】
一、生川乌:
1、呈圆锥形,中部多向一侧膨大,顶端有残留的茎基。
2、表面棕褐色,皱缩不平,有侧根及去掉侧根的痕迹。
第三页,共三十一页。
3、质地坚实,横切面粉白色,可见多角形环纹(形成层)。
4、味辛辣而麻舌。
第四页,共三十一页。
二、生草乌:(较川乌瘦小)
1、圆锥形,形如乌鸦头,顶端有残留的茎基。
2、表面暗棕色或灰褐色,皱缩有纵皱纹,有的具突起的支根(习称“钉角”)。
第五页,共三十一页。
3、质地坚硬,横切面灰白色,有多角形环纹(形成层)。
4、味辛辣麻舌。
第六页,共三十一页。
三、附子:
1、盐附子:
圆锥形(长4-7cm,直径3-5cm)。表面灰黑色,有盐霜。顶端宽大,有凹陷的芽痕,周围有突起的支根或支根痕。
第七页,共三十一页。
质重而坚硬,难折断,受潮则变软。横切面灰褐色,可见多角形环纹及食盐结晶。
第八页,共三十一页。
2、黑顺片:为纵切片,上宽下窄。表面黑褐色,切面暗黄色,油润光泽,略透明,有纵向脉纹(导管)。质硬而脆,断面角质样,气微味淡。
第九页,共三十一页。
3、白附片:去皮,全体黄白色,半透明。余同黑顺片。
白附片
(熟附片)
(黄附片)
第十页,共三十一页。
【显微鉴别】
1、乌头根横切面(双子叶植物次生构造不发达的根):
①后生皮层为黄色木栓化细胞。
②皮层窄,细胞切线延长,偶有石细胞。
③内皮层明显。
④韧皮部宽广,散有筛管群。
⑤形成层常呈多角形环。
⑥木质部导管位于形成层内侧,多单列或略呈“V”字形排列。
第十一页,共三十一页。
⑦髓部明显。
2、北乌头根横切面:
不同点:①皮层石细胞多。
②在韧皮部有韧皮纤维束。
第十二页,共三十一页。
【成分】
-%。
主要为双酯类生物碱(有剧毒):中乌头碱、次乌头碱、乌头碱等。(内服须经炮制)
中乌头碱为镇痛的主要活性成分。
第十三页,共三十一页。
【理化鉴别】
,浸渍1小时,时时振摇,滤过,滤液置水浴上蒸干,加2%醋酸1ml,搅拌,滤过,滤液中加碘化汞钾试液2滴,产生黄色沉淀。(检查生物碱)
第十四页,共三十一页。
黄 连
【来源】 毛茛科植物
黄连Coptis chinensis --味连、鸡爪连
三角叶黄连C. deltoidea 的根茎--雅连
云南黄连C. teeta --云连
第十五页,共三十一页。
【性状鉴别】
1、味连:
①多分枝,集聚成簇,形如鸡爪,习称“鸡爪黄连”。表面黄褐色,粗糙,节密生,部分节间平滑,习称“过桥”。
②上部具有棕色鳞叶残基,表面有须根及须根痕。
第十六页,共三十一页。
③质地坚硬,折断面不整齐,皮部橙红色或暗棕色,木部金黄色,髓部红棕色或成空洞。
④味极苦。
第十七页,共三十一页。
2、雅连:
多单枝,较粗长,微弯曲,“过桥”长。
3、云连:
单枝,细小,呈钩状,有“过桥”,折断面较平坦。
雅连
云连
第十八页,共三十一页。
【显微鉴别】
1、味连根茎横切面:
①木栓层为数列细胞。
②皮层宽广,石细胞单个或成群散在。
③中柱鞘纤维成束,或伴有少数石细胞,均显黄色。
④维管束外韧型,环列。束间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黄色,均木化,木纤维发达。
⑤髓部均为薄壁细胞,无石细胞。
第十九页,共三十一页。
2、雅
川乌、草乌、附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