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武汉市第64中学 齐峰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目录
01
学科知识综述
02
课标要求和教材解读
03
教学目标和学情分析
04
教学过程设计
如果知道,请列举3—5个
( 剔除与秦汉无关的成语,只有17%的同学列举准确,如楚河汉界、指鹿为马、揭竿而起、四面楚歌 )
9. 你了解历史的主要途径是?(可以在题后补充答案) 注:本题部分同学多项选择
A. 历史书籍(70%) B. 小说(35%) C. 电视剧电影(43%) D. 网络游戏(12%)
E. ( 有22%的同学填写博物馆,有45%的同学填写历史课堂)
10. 你去过西安吗?如果去过,能准备一些见闻、故事或者照片与老师同学们分享吗?
(去过西安的同学有4人)
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学生对秦汉历史有兴趣,求知欲强,有主动学习的愿望;完整阅读过《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同学很少,历史知识储备不足;学生对“楚汉之争”的历史典故比较熟悉,对西汉初期的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等人物有所了解,但对他们的事迹不太清楚;大多数学生对“休养生息”的含义不理解;学生对汉朝的军事战争及文化比较感兴趣,对政治和经济的兴趣偏弱,对来自于汉朝的出土文物、英雄人物充满好奇;秦汉时期的成语故事,学生知道的不多,而他们了解历史的途径主要来自于历史书籍、电视剧电影或历史课堂;极少数同学去过西安。
4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
课件展示两组图片:“秦始皇陵”和“兵马俑”以及“汉高祖长陵”、“汉文帝霸陵”和“汉景帝阳陵”。引导学生观察探讨。
(1)能简单描述出你对两组图片的第一印象吗?
(2)仅从外观上,能判断出哪个王朝更强盛更持久吗?
(3)“秦始皇陵”气势磅礴、威武庄严,“兵马俑”气吞山河、不可一世而秦朝却极其短命,原因是什么?
学生完成导学案上的调查小表格,同时在黑板上粘贴历史事件卡片“秦朝灭亡”,开始构建思维导图。
你认为下列措施与秦朝速亡有关的是:(在括号里打√)
行郡县制( ) 焚书坑儒( ) 修骊山墓强征徭役 ( )
强征赋税( ) 严刑酷法 ( ) 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
【新课学习】
一、汉并天下然百废待兴
1. 课件展示楚汉之争示意图,教师围绕地图简述秦亡后刘邦项羽之争直至西汉建立的过程,学生自主完成导学案上的知识要点归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粘贴历史事件卡片“楚汉之争”和“西汉的建立”,继续构建思维导图。
(1)根据材料,说一说当时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境地?
(2)造成汉初经济萧条,国家贫困的原因是什么?
(3)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什么?
材料研读《汉书 ·食货志》,并播放《中国通史》第21集《文景之治》影视剪辑片段,师生合作探究。
据《》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 而将相或乘牛车。”
课件展示陆贾与刘邦的对话,以揭示“休养生息”政策的思想根源。并由教师解释“休养生息”的概念。
陆贾
我马上打得天下,要诗书何用!
马上得到天下,岂能在马上治理!
休养:休息保养
生息:人口繁殖
休养生息:指在战争或社会大动荡后,减轻人民负担,安定生活,恢复元气。
教师讲述:西汉的建立,使国家复归统一。汉高祖刘邦面对百废待兴的萧条局面,吸取秦亡教训,顺应民心,力求为百姓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恢复经济,即“休养生息”。
二、与民休息创文景盛世
展示本课中提及的贯彻“休养生息”政策的三位帝王,指导学生阅读教材52页,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找出能概括“休养生息”政策的核心词语。
汉
文
帝
汉
景
帝
“休养生息”核心词语
以农为本
以德化民
勤俭治国
请小组代表上台在黑板上书写出来,继续构建思维导图。
2. 通过文献、图片及影视资料,引导学生了解“以农为本”的相关内容,学会“论从史出”。
“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民以饥饿自卖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
“夫农,天下之本也,朕亲率天下农耕以供粢盛(zi cheng)(古代盛在祭器内以供祭祀的谷物),皇后亲桑以奉祭服,其具礼仪。”
回顾材料,结合课本知识,完成下列表格。引导学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说课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