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圣人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用户上传
作者: 关键词:传统文化的危机:简约的文化 异化的典型
传统文化的回归:深厚的内涵 价值的纠正
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人的光芒下学习成长――了中国古代经典与中外文学名著题。
这是很有远见的决策,但操作起来很困难。
于是,快餐式的教辅应运而生;吞咽式的教学应运而生――学生背得苦不堪言,老师教得苦不堪言。
有远见的决策必须执行,问题在于这样执行。
然而青少年面对五彩缤纷的社会文化,有自己的个性选择,我们也不行允许他们有所选择――哪怕是低级趣味的――这也是个人的文化层次的真实反映,青少年时期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方面追求新奇的东西,另一方面排斥、叛逆传统的东西,在接受正统的教育时往往表现出叛逆与固执,甚至明知自己不对,仍然不愿改变,比如坚信影视作品中的历史事件,也不愿意从正史中证实,再加上许多负面的东西往往会给人感官上的刺激与快感,使他们不愿放弃甚至沉湎其中,或成为逃避现实的空间,迷失了做人的准则,所以如何让青少年自觉接受经典名著,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课题。
先是要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这应该是政府主导的事情。近年来以“和谐”为主题的社会道德理念正大力宣传,伴随着和谐社会的主旋律,社会各阶层、海峡两岸的学者在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方式大力宣传儒学,成为一大风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华文化经典复苏,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出现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和谐社会唱主角,八荣八耻、争当文明市民、道德模范标兵等层出不穷,进而引导国民尤其是学生学习文化经典、名著,提升他们的道德文化素养,显得自然得多。
联系实际,激发欲望,有序推进。用生活的实际感染学生,让学生切身感受的经典名著是必需。以《论语》为例,在《论语》中关于修身行礼与现实中的人际关系、社会道德规范紧密相关。《论语》中提到人际关系时曾经三次用几乎相同的语言表述过: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
这依然是现代生活中人际关系的准则。于丹对这一点是这样解读的:“在群体关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各自的观点和行事方式,一个真君子会认真倾听,能够理解和尊重每一个人的观点的合理性,同时又能坚持自己的观点,这既保证了整体的和谐,又保留了不同的声音。”当今倡导的民主、和谐真与它离不开哩。
“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谓中国历史的名言,足见《论语》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孔子一生致力于克己复礼,统治者用“礼”来规范不同阶层人士的行为,这固然为其统治服务,但“礼”有何尝不可以作为今人的行为准则呢?最有争议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有人称其为糟粕,且不说君臣行为的自律,对一般百姓而言,父不父、子不子,会让当今家庭与社会变成什么样子!
这仅仅是以《论语》为例,让学生通过耳濡目染,深切地感受前人的智慧,感受“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人的光芒下读书成长”。
把学生从肤浅直观的网络文化中解脱出来,带他们走进圣人的光芒下,领会圣哲们的智慧和内涵,是深化人的思想、提升人的素质的必然渠道。这个过程体现了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愿望,但毕竟这个过程一开
在圣人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