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血管疾病的若干问题
新近发现胰岛素是抗炎的激素,IR促使炎症的发生,MS时血中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等增高 .
胰岛素还有抗细胞凋亡的作用 。
%)低。
各种指南对血压的分类和处理均有了详细的阐述,但是对高血压的定义仍然有着明显的局限性,主要是对高血压的潜在危险估计不足。随着对高血压发病机制的新认识和心血管流行病学、循证医学的进展,越来越多的事实提醒我们,需要重新定义高血压,以利于能更好地认识和治疗高血压。
目前高血压定义的局限性
高血压不仅是血流动力学异常疾病,更是代谢紊乱疾病。超过80%的高血压病人合并有一种或几种危险因素。这些因素相互关联,互相叠加作用,加速了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危险因素主要包括糖尿病、腹型(内脏)肥胖和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血脂紊乱,即所谓的MS。另外还有男性、年龄、家族史、左室肥厚、高尿酸血症、微白蛋白尿以及心率增快等。
高血压患者在年轻时血压还未升高时就已出现了隐匿性心血管损害。高血压病血管改变的一系列特性,尤其是循环特点的改变导致了血流动力学异常以及器质性改变。其实,高血压是一个终生存在的进行性发展的病理生理过程,最终影响整个循环系统。
但近年来,研究者们越来越认识到高血压是一种与遗传、环境、代谢密切相关的复杂疾病,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对于高血压的诊断更应强调是否发现了血管病变而不是单纯的血压升高。
简单将高血压定义为一个血压的问题是无法说明其对预后的影响和解释机制的多样性。因此,在诊断高血压时不应单纯着眼于血压水平,而应将血管、心脏、肾脏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改变,以及导致这些改变的因素一起全盘考虑,才能制定准确而适用的高血压新定义。
高血压新定义
2005年美国高血压学会(ASH)提出了高血压新定义,认为高血压是一个有许多病因引起的不断进展状态的心血管综合征,可导致心脏和血管功能与结构的改变。
新定义明确指出,不能仅靠血压读数诊断高血压,只有将血压读数与危险因素、疾病早期标记物和靶器官损伤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准确地表述高血压所引起的心血管系统和其他器官的病理异常。
新定义把高血压从单纯的血压读数扩大到了包括总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将血压看作病人心血管病总危险的一部分。这种概念的更新来源于对心血管疾病危险评估的逐渐实施以及人们对循证医学的广泛理解。
对高压诊断方法方面,临床长期以来以诊室血压作为诊断血压水平的标准,但单纯的诊室血压测量不能识别出那些“隐性”高血压患者,而“隐性”高血压的预后则更严重。动态血压可弥补诊室血压诊断的不足。
高血压患者治疗达标是关键,一种降压药物仅仅只能使30%—60%的患者高血压治疗达标,增加药物的剂量可能出现更多的不良反应,这样反而使患者的依从性降低。明确联合治疗是高血压今后的治疗趋势,而优化联合治疗方案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六、VHP:深入认识心血管事件链
VHP就是将血管疾病(vascular disease)、高血压(hypertension)和预防(prevention)三者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其涉及的范围很广,涵盖了血管生理学、遗传学、病理生理学及多学科交叉的内容。此处的“血管”不是仅指某局部血管,而是泛指全身各部位的血管,将全身血管床作为整体进行研究。这三者之间有密切关系,其共同切入点就是“内皮功能异常”。
内皮功能异常是中老年心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是各危险因素的共同后果。
VHP的提出使人们认识到,心血管疾病的共同点是从危险因素发展到皮功能紊乱,再到心血管临床事件直至心衰,从而形成一条完整的心血管事件链。打断心血管事件链上的任何一环,都可有效预防或阻断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和发展。
七、如何选择冠心病治疗策略?
冠心病治疗目前主要有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及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适合于无症状或无大面积心肌缺血证据者以及二级分支病变、病变狭窄程度<50%者等。
PCI治疗适于有中等范围以上心肌缺血或有存活心肌证据者,伴有前降支病变的单、双支病变,能达到完全血管重建者,三支血管受累但病变均较局限者,急性冠脉综合征尤其急性心梗患者。
CABG治疗适于LVEF<40%的多支病变、PCI不能进行完全血管重建者,多支弥漫性病变尤其伴有糖尿病者,左主干病变或前降支开口伴多支病变者等。
八、防治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新思路及新问题
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是体内蛋氨酸循环的正常代谢产物
关于心血管疾病的若干问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