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医耳针技术.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1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耳针技术
耳针技术是用特定针具或丸状物在耳郭相应穴位实施刺激以诊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技 术。本技术依据中医学中耳郭与人体各部存在着一定联系的理论,以及望耳的形态、色泽 可以辅助诊断疾病等原理,通过刺激耳部穴位来防治疾病。其治疗范围较广,临床上特 异性药物(如阿托品、抗生素)一般用量较小,即所谓小剂量穴位注射,每次用量多为常规 用量的l/10~l/3o中药注射液的常用量为1〜2nd。
疗程
每日或隔日注射一次,反应强烈者亦可隔2〜3日一次,穴位可左右交替使用。疗程根 据病情确定,一般10次为一疗程,疗程之间宜间隔5〜7天。
二、 禁忌症
婴幼儿及体弱多病者。
孕妇下腹部及腰龈部不宜此法。
穴位局部感染或有较严重皮肤病者局部穴位不用。
诊断尚不清的意识障碍患者。
对某种药物过敏者,禁用该药。
三、 注意事项
治疗前应对患者说明治疗特点和注射后的正常反应,以消除患者顾虑。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感染,最好每注射一个穴位换一个针头,如因消毒不严而引 起局部反应、发热等,应及时处理。
操作前应熟悉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使用剂量、配伍禁忌、不良反应和过敏反应等。 不良反应较严重的药物,不宜采用。刺激作用较强的药物,应谨慎使用。
切勿将药物注入关节腔、脊髓腔和血管内。注射时如回抽有血,必须避开血管后再注 射。
在神经干旁注射时,必须避开神经干,或浅刺以不达神经干所在的深度。如神经干较 浅,可超过神经干之深度,以避开神经干。如针尖触到神经干,患者有触电感,就须退针, 改换角度,避开神经干后再注射,以免损伤神经,带来不良后果。
颈项、胸背部注射时,不宜过深,防止刺伤内脏。
儿童、老人注射部位不宜过多,用药剂量可酌情减少,以免晕针。孕妇的下腹、腰散 部和三阴交、合谷等孕妇禁针穴位,一般不宜作穴位注射。
药物使用前应注意药物的有效期,并注意检查药液有无沉淀变质等情况,如已变质即 应停止使用。
下腹部腌穴进行穴位注射前,应先令患者排尿以免刺伤膀胱。需要多次注射时,穴位 应轮流使用,一般每穴连续注射不超过2~3次。
注射药物时如果发生剧痛或其他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注并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拔罐(留罐、囚罐、走罐)技术
拔罐技术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吸、蒸汽等方法造成罐内负压,使罐吸附于腌穴 或相应体表部位,使局部皮肤充血或瘀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的外治方法。古称角法,又称吸 筒法。常用于感冒、不寐、肩凝症、腰痛病、项痹病等疾病。
一、常用器具及基本操作方法
(一) 常用器具
玻璃罐、竹罐、陶罐和抽气罐等。
(二) 拔罐的方法
火罐法
(1) 闪火法:以持针器或血管钳夹住95%的乙醇棉球,一手持点火工具,一手持罐, 罐口朝下,点燃后将火迅速深入罐内旋转一周退出,迅速将罐扣在选定部位。
特别提示:嘱患者保持体位相对固定;保证罐口光滑无破损;拔罐时要防止点燃后乙醇 下滴烫伤皮肤;点燃乙醇棉球后,切勿较长时间停留于罐口及罐内,以免将火罐烧热烫伤皮 肤。
(2) 投火法:用乙醇棉球或纸片,点燃后投入罐内,迅速将火罐吸拔在选定部位。
特别提示:因罐内有燃烧物质,火球落下易烫伤皮肤,故只适宜身体侧面横拔。
(3) 贴棉法:用1〜2cm大小乙醇棉片,贴在罐内壁的中下段或罐底,点燃后,将火 罐迅速吸拔在选定部位上。
提别提示:棉花浸乙醇不宜过多,以免烫伤皮肤。
煮罐法
此法一般使用竹罐,将竹罐倒置在沸水或药液中,煮沸1〜2分钟,用镶子夹住罐底, 提出后用毛巾吸去表面水分,趁热按在皮肤上。所用药液,可根据病情决定。
抽气罐法
用抽气罐置于选定部位上,抽出空气,使其产生负压而吸于体表。
(三) 拔罐法的操作
留罐:又称坐罐,即拔罐后将火罐吸拔留置于施术部位10-15分钟,然后将罐起下。
适应症:此法适用于临床大部分病症,是最常用的拔罐法。
特别提示:儿童拔罐力量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在肌肉薄弱处拔罐或吸拔力较强时, 则留罐时间不宜过长。
走罐:又称推罐,先在罐口或吸拔部位上涂一层润滑剂,将罐吸拔于皮肤上,再以手 握住罐底,稍倾斜罐体,向前后推拉,或作环形旋转运动,如此反复数次,至皮肤潮红、深 红或起瘩点为止。
适应症:急性热病或深部组织气血瘀滞之疼痛、外感风寒、神经痛、风湿痹痛及较大范 围疼痛等。
特别提示:选用口径较大、罐壁较厚且光滑的玻璃罐;施术部位应面积宽大、肌肉丰厚, 如胸背、腰部、腹部、大腿等。
闪罐:以闪火法或抽气法使罐吸附于皮肤后,又立即取下,如此反复操作,直至皮 肤潮红发热的拔罐方法,以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为度。
适应症:感冒、皮肤麻木、面部病症、中风后遗症或虚弱病症。
特别提示:操作手法纯熟,动作轻、快、准;至少选择3个口径相同的火罐轮换使用, 以免罐口烧热烫伤皮

中医耳针技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sssmppp
  • 文件大小85 KB
  • 时间2022-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