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爱情诗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代才子,被茅盾称作“是中国布尔乔亚‘开山’的同时又是‘末代’的诗
人”徐志摩,年仅三十五岁就遭遇空难去世。其创作生涯虽然只有短暂的十年(1922~
193了半年时间,诗歌就显得十分红熟。其
中以1925年出版刊行的诗集《志摩的诗》为标志。这个集子收录了1922年十月徐志
摩归国后两年内所创作的五十五首作品。1928年8月再版时,删减了一些,共收四十一
首。爱情诗歌占了很大一部分。这里要指出一下创作背景,1922年徐志摩心目中的理想
爱人林徽因与梁思成订亲,这给了诗人很大的打击:
什么?又是一阵惊雷,──
在云外,在天外,
又是一片黯淡,
不见了鲜虹彩,──
希望,不曾站稳,又毁。
失恋使诗人难过万分,但徐志摩没有沦落,带着伤痛持续追求心目中的女神。同时
他又是一激进的财产阶级民主革命者,因而此时的爱情诗在抒发对恋爱自由的盼望基础上又
镀上了理想的光彩。爱情意味着“天上的明星”的仰慕(《我有一个恋爱》),意味着女性美
丽感官的陶醉(《她是睡着了》)。对爱情的执著追求是书写的主潮,既有初恋的美好意情,
又有期待爱情的急躁。既有对爱的欢喜的憧憬,又有爱情破裂的难过。创作于1924年3
月的《雪花的快乐》就是这类作品:
若是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难过──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了然那清幽的住处,
等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依靠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气度──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气度!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一位青年男子对爱情的执著追求,最后获得爱情的甜蜜和欢
喜。诗人把“我”幻为雪花,让它能够张开翅膀自由飞翔,潇洒无拘束的去探望追求朝思暮想
的“有朱砂梅的清香”的姑娘。让它认清方向飞扬“沾住了它的衣襟”、“贴近她柔波似的气度”、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气度”。诗人步步深入表现爱情到来的迅猛,和爱情的灵与肉的交融。诗
歌采用了大量的频频,给人以连绵柔媚之感。这种美是心灵的音乐,富有人的灵性,给人以明丽、俊逸之感。这不单仅是一首情诗,从中能够体味出徐志摩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和诗人
“生存的欢乐,自然的热心,爱自然与朴实,爱野外生活”。诗歌拥有深刻的人生意味,也是
徐志摩情诗的独到审美价值的体现。
这段时期的诗歌,形式多样变幻多端,有西式、中式、中西式;长诗、短句、自由
诗、散文诗。技巧上更为熟练,并继承发展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诗歌想象丰富、奇异,
诗风纤巧、明丽。
3、从1925年到1927年的“爱的实现期”:
1927年9月出版了诗集《翡冷翠的一夜》,这个诗集共收录了四十首诗,它是
徐志摩送给新婚夫人陆小曼的礼品,也是他们爱情波折的纪念品。“我的第二个诗集──《翡
冷翠的一夜》能够说是我的生活上又一个较大的波折的留痕。”
如写于1926年5月的《子夜深巷琵琶》,第一句以“又被它从睡梦中惊醒”造成胆战心惊
的效果,立刻将琵琶声和抒情主人公同时凸现出来。它出现的时间是“夜深深时”、“睡昏昏
时”,空间是“荒街”、“柳梢”、“残月”。在这荒芜沉寂的时空之间忽然响起的凄苦之声,风格
哀婉精巧,确立了全诗抒写爱情悲剧的基调。“是谁的悲思,/是谁的手指,”这样紧促的询
问传达出诗人心灵深处翻涌的波澜。在诗的后半部,诗人心里感触的抒发,是经过“他”的形
象及与“他”有关的一系列意象来表达。他共出现三次,第一、二次牢牢粘连:“啊,半轮的残
徐志摩爱情诗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