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病害
C、角斑病(Xanthomonas campestris)。
发生在子叶、真叶及嫩茎上,病斑最初呈水渍状,后变黑褐色。在真叶上,因受叶脉限制而呈多角形,有时病斑沿叶脉发展呈长条弯曲状。子叶上病斑沿叶柄发展可侵乎遍布世界。在我国棉区较重。
发病时期:各生育阶段均可受害,3-4片真叶期及蕾期为发病高峰期。
棉花枯萎病菌能在棉株整个生长季节侵染和危害棉花。棉苗于播种后一个月左右即可显症,定苗前后至现蕾期出现第一个发病高峰,引起棉苗大量萎蔫和死亡。在夏季高温季节,棉花植株生长势加强而病菌的生长受到抑制,病势停止发展,症状隐蔽。及至秋季多雨,气温下降,病菌又恢复生长旺盛,棉株再度出现第二个发病高峰。
症状:
因品种和环境而异。苗期有青枯型、 半边黄型、黄色网纹型、皱缩型、紫红型、黄化型;蕾期有半边黄型、皱缩型、枯斑型和顶枯型。上述各类症状类型病株的内部病变,是在根部、茎部、叶柄的导管部分变为黑褐色或黑色。在根、茎、叶柄纵剖面木质部,有黑色或深褐色条纹,即为受病菌侵染后变色的维管束部分。
病原菌: 尖镰孢菌萎蔫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 vasinfectum) , 目前根据致病性分为7个生理小种。寄主范围较广。
棉花枯萎病
棉花枯萎病
棉花枯萎病(Fusarium wilt of cotton)
棉花枯萎病
棉花枯萎病(Fusarium wilt of cotton)
棉花枯萎病
棉花枯萎病(Fusarium wilt of cotton)
棉花枯萎病
棉花枯萎病(Fusarium wilt of cotton)
棉花枯萎病(Fusarium wilt of cotton)
棉花枯萎病(Fusarium wilt of cotton)
异核现象是半知菌普遍具有的特性,对于半知菌异核体的产生及随之发生的准性生殖是菌系形态及致病力变异的主要原因。Dickinson (1932)首次在镰刀菌中观察到异核现象。
徐孝华 (1987)分析了我国浙江、新疆、北京等地的37个枯萎病菌菌株的异核现象,发现其中12个菌株在培养性状和孢子形成等特性上有所不同。经纯化得到3种不同类型的稳定菌株,这3种类型菌系的地理分布、核型比例和致病力都有差异。史大刚等(1991)证明在新疆吐鲁番地区,病菌在田间能够以异核体存在,这可能是新生理型产生的重要因素。
发病规律:
越冬:土壤带菌、病残体带菌和种子带菌,根系入侵,危害维管束。
20-27度的土温和60-75%的土壤含水量利于发病。
线虫与发病密切相关。
中棉抗病,陆地棉中感,海岛棉高感。
镰刀菌毒素及菌丝堵塞导管与致病有关。
传播:
棉花枯萎病远距离传播,是借助于附着在种子上的病原体。棉花种子外部和内部都可携带枯萎病菌,但不同地区,不同年份棉花种子带菌的数量相差悬殊,-%不等,不同棉花品种,不同年份,种子上携带枯萎病菌数量不同。
另一传播途径是施用未充分腐熟的棉籽饼肥料。黄仲生等的研究证实,棉花枯萎病菌可以通过猪、牛消化道而不丧失致病力。因此用病杆、病叶及带菌棉饼、棉籽壳做饲料时,必须经过加温煮沸30 min进行消毒处理;杀死病原菌,以杜绝后患。
棉枯萎病的传播途径除上所述之外,病区的棉杆,灌溉时的串灌、漫灌,以及风、雨、农具等也都可以成为传播媒介。因此要注意和保持田间操作的科学程序,及时进行必要的防治处理。
Bacterial blight
Bacterial blight
棉花茎枯病Ascochyta gossypii
枯萎病和根结线虫
棉铃病害
棉铃病害在不同地区、年份差别很大。一般西北干旱地区发病少危害轻,黄河、长江流域一般年份损失约20~30%,严重时损失皮棉达50~60%,并严重损害棉花的纤维品质。
我国已发现的烂铃病原物约有20种,常见有苎麻疫菌(Phytophthora boehmeriae)、棉小丛壳菌即普通炭疽病菌(Glomerella gossypii)、印度刺盘孢菌即印度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indicum)、棉色二孢菌即黑果病菌、黄单胞杆菌即角斑病菌、镰孢菌即红腐病菌、红粉病菌、根霉菌(Rhizopus nigricans)、链格孢菌、曲霉菌、青霉菌、丝核菌等。
铃病一般以疫病及红腐病为主,普通炭疽病亦常发生。
我国
棉花病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