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土地公有(生产力低下)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2、奴隶社会(夏、商、西周)——土地国有制
第4课
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土地公有(生产力低下)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2、奴隶社会(夏、商、西周)——土地国有制
——井田制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
特点
奴隶庶民集体耕种
一切土地属于国家
耕地形同井字,为井田
周王分封臣下(层层分封、不得买卖、交纳贡赋)
春秋战国井田制瓦解原因:
①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出现)(根因)
② 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
鲁 “初税亩”:
秦商鞅变法:
③各国税制改革: (直因)
实质:承认土地私有合法化
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私有制)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分配纳税
出租
交租
农民自耕纳税
地主私有
(大部分,主体)
国有土地
(一部分土地)
小农私有
(少量)
特点:土地私有、可以自由买卖或转让
形式
政府(封建)
地主
自耕农
反抗
反抗
限制
授田
封建土地私有制:
兼并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土地兼并
贫富分化,激化矛盾,农民起义
政策:
抑制兼并
含义:
地主官僚和贵族通过各种手段兼并农民土地
方式:
买卖、赏赐、强占
原因:
土地私有,准许买卖
影响:
影响税收
明清:按人丁和田亩纳税(一条鞭法)
北魏→隋唐:均田制
(封建土地国有制)
实质:
大地主与封建国家争夺财源
二、“重农抑商”
重视农业
抑制商业和手工业
材料一:《尚书·洪范》记载当时的政务时说: “一曰食,
二曰货……”商业贸易“货”在八种政务中排在第二,
仅次于农业生产“食”。《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
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材料二: 汉代的晁错说:“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贩卖,
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
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
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敖,
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
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两段材料对商业的看法有何不同?
第一段材料将农、工、商相提并论,反映了统治者重视和鼓励商业的发展;第二段材料将商业看成是不劳而获和威胁统治的行业。
1、概念: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
巩固封建统治
2、目的(原因):保护小农经济
(直接目的)
(根本目的)
3、发展:
商周—鼓励;战国—首倡;
西汉—抑制;明清—固守;
4、评价:
积极:促进农业发展,巩固统治
消极(明清): 阻碍工商业、资义萌芽发展
含义
①海禁政策:
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A、明朝朝贡贸易体制,朱元璋“通番”禁令
B、清朝顺治帝的“海禁令”、“迁海令”
②闭关政策:
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只准在公行中进行),对外国人在华的活动采取了严格限制的措施。
严格限制
绝对禁止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对内的防范
对外的消极防卫
闭关锁国
清朝时期的
广州商馆区
清朝
广州十三行——
唯一准许与
外商打交道的
商行。
材料一: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明太祖实录》卷139
材料二:自今以后,各该督抚镇,著申饬沿海一带文武各官,
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有将一切粮食货物等项,与逆贼(指郑
成功等抗清势力) 贸易者,或地方官察出,或被人告发,即将
贸易之人,不论官民,俱行奏闻正法,货物入官。本犯家产,
尽给告发之人。
——《清世祖实录》卷102
材料二:乾隆皇帝在给英王乔治二世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丝帛为
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
倭寇的侵扰
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中国的虚骄自大
画面一:当雍正皇帝颁布“抑商手谕”,
古代的经济政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