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景点导游词(西安旅游必去十大景点)
20世纪最重要的发觉
西杨村本是郦山北麓一个静默无闻的一般村庄。1974年3月,西杨村的村民在村南160米的柿树林畔打一口井。这里地处骊山冲积扇前缘,累经山洪泥石流淤积,耕地间夹杂布满鹅卵
二号坑由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即东边突出部分由持弓弩的跪式和立式弩兵源组成方阵;其次单元即俑坑南半部由驷马战车组成车兵方阵;第三单元即俑坑中部车徒结合,由车、步、骑兵俑混合编制成长方阵;第四单元即涌坑北半部由众多骑兵组成长方阵。
四个方阵有机地组合为曲尺形阵,进可以攻,退可以守,严整有序,无懈可击,阵式变换敏捷,首尾相互策应,既是摸索性进攻的触角,又是突击性进攻的前锋。它是中国考古史上的唯一发觉,为相识秦代军事编制和作战方法供应了难得的直观模型。据局部试掘所知的密度估算,二号坑埋藏兵马俑数量约20xx件,并会有大量青铜兵器。
与一、三号坑相比,二号坑是秦俑坑中的精华,其组阵之困难,兵种之齐全,姿式之多样及保存之完整都超过一、三号坑,其中鞍马骑兵俑、跪姿弩兵俑是二号坑独有的,各式战车之齐全也是二号坑的特色。这里的战车可分为指挥车、副车、驷乘车和一般战车四种。指挥车装饰华丽,通体擦黑漆,绘有精致的几何形图案,车顶有圆形华盖,车内位立将军俑、御手涌和戎右俑(警卫员),指挥工具是悬挂在车内的钟和鼓,击鼓时进攻,敲钟时退却。副车也有华盖和钟鼓,车上只有御手俑和戎右俑,留下将军俑的空位,作战时,副车紧跟指挥车,以备指挥车一旦发生不测刚好递补与救援。
驷乘车上也有华盖,但没有钟楼,车上有四名陶俑,一为御手俑,一为军吏俑,其余两名为武士俑,专家认为,这种驷乘车供作前驱,行军时在前引导,作战时在前挑战,向敌方投递战书,然后两军正式交锋。一般战车上有一名御手俑和两名武士俑,位于御手两侧的武士手持矛、戈等长兵器,车上还备有弓箭。
二号坑陈设大厅建成于11014年,建筑气魄雄伟,庄重凝重,具有秦代风格,拥有展室及录像厅、贵宾接待室、监控室、茶座、休息厅、文物库等配套设施,是目前国内建筑面积最大、最现代化、功能最齐全完善的遗址爱护陈设大厅。
三号坑——统帅三军的军幕
三号坑与二号坑同在1976年考古勘探时发觉,11017年建成爱护陈设大厅。它位于一号坑西端北侧,与一号坑相距25米,东距二号坑约120米,三个俑坑呈“品”字状排列。
在三个俑坑中,三号坑是唯一全部发掘清理完成的一座,也是规模最小的一座。平面结构“凹”字状,~,面积524平方米。从三号坑中发掘出1辆战车,4匹陶马,68尊武士俑和34件青铜兵器。除了与战车配套的4尊车兵俑外,其余64尊武士俑沿夹道以非战斗队形环状排列,手持的也不是弓弩、矛、戈之类实战兵器,而是更多体现仪仗威历的殳(音“书”)。专家们判定这里是统帅三军的“军幕”,也就是整支行卫军的指挥系统。古代虽有多种编列,但最基本的是左、中、右三军。
一号坑是左军,二号坑是右军,三号坑是指挥部,那么,还有一支中军在什么地方呢?那就是只挖出土扩,没来得及铺砖棚木,更没来得及放入兵马俑的四号坑。据勘查,四号坑面积4000多平方米。人们虽一般很少提及,但它并非可有可无,因为这四个坑统一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军事编列体系。三缺一,留下了一个历史缺憾。史籍记载:“骊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万之师至其下矣。”
秦铜车马
1978年,。这两具铜车马就是从中发掘出来的。
铜车马原先安放在木棺内,因年头久远,木棺朽烂,填土下沉,被压碎成千余块。为便于修复,考古人员把铜车立刻部积土作初步清理后,以钢板插入地下,把铜车马从坑内整体吊出装箱,运回室内清理拼接修复,经过8年努力,最终使它们重新焕发出当年奇丽华贵的姿容。
从艺术鉴赏角度看,铜车马的造型无可挑剔。矫捷肥硕的马身佩光彩闪耀的金银饰件,双眼紧盯前方,鼻孔微微部张,马齿紧嚼滴衔,鬃花迎风飞扬,削竹般的马耳斜耸,仿佛正倾听号令,只待长策一挥,便放开四蹄奔驰。一号铜车马的御官站立车头,两腿并立,身体稍稍前倾,双手揽住辔绳,目视车前,全神贯注。
二号铜车马的御官坐在车首。头戴切云冠,腰悬青锋剑,身着长孺,圆领外翻,紧握辔绳,高举长策,丰满圆润的脸庞上透出既志满足得又恭谨仔细的神情。和秦俑一样,铜车马采纳严格的写实
西安景点导游词(西安旅游必去十大景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