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研学实践
第一节 确立语文教学思想的重要意义
语文教学的“文道”精神及能力,这个问题曾经让我们迷惑了许久,争论了许久,现在我们终于明白,当我们的语文教学越停留在字词句篇的应试上时,学生的素质就越离我们而去,当然能力也无从谈起。人、人与社会的众多复杂多变、此起彼伏的现象,养成一种宽容精神重于独断态度,开放的民主氛围重于垄断式思想控制的权力话语。一切都通过对话而沟通,一切的意义都通过阐释和再阐释而不断生成,一切都不可能从先验设定的框架出发,而要从具体的、实际的、丰富的现象本身出发,在宽容和自由精神中,获得一种相对的价值。换言之,在后现代的文化语境中,思想、知识、审美和教育等,都不再是知识专家和知识精英的特权,真理也并不是老师们所独有的理念,而是学生走向自由和解放过程中能够获得的资源。对真理的认识只能是人的理解和自我理解的产物,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思想触觉和生命体验伸向所有陌生和渴求的领域,并在全新精神性层面上获得自己新的体验。以一种非理性的、情感性的、人文的差异性去打破同一的整体性,通过把握变化中的不变者,辨析流动中的恒定者的思想方法,去获得信息社会中真正的智慧,从而达到真正的心灵和自我意识的觉醒。
在今天迎接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世纪的面前,我们既然把眼光以世界为背景,那么,我们对于语文教学就应该是开拓性的,而不是过度地支配,局限学生多元化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多元化需要兼容并蓄的内涵。一个国家在新经济时代的竞争力,已不在于它拥有天然资源和地理位置上的优势,而是这个国家的特质与特长,也即在这个社会很可能因为过度致力于追求经济的高速成长而变得过于单一时,而无法创造多元文化来提供建设知识经济所需要的养分。而我们如能培养出中国现代化追求中的人文精神,才是我们的现代化知识经济大厦越建越牢、安然无恙的支柱。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已不是要不要“这么做”,而是“这么做”所达到的目的是不是我们想要的。认识清楚这个命题,我们便能大踏步地前进。当然,我们是站在传统资源、现代精神以张力形式所构成的语境上,这个语境是我们理论建构和批判的出发点。
第二节 “文道统一”思想是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
当今社会,在语文界,人们更关注的是教育的实效性。因为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性。语文学科是具有工具性一面的,如语文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每一瞬间,每一领域:阅读材料,书面表达,生活中与人交往……这些都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基础性与工具性。但我们的语文教学仅仅如此的话,是远远不够的。
中国古代对文道关系有着较明确的认识,提倡“文以载道”、“文以明道”,强调文章必须表达一定的思想观点,并认为“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强调思想观点要通过鲜明的语言来表达。
宋人朱熹说:“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元人郝经说:“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指出:“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认为‘道’与‘文’是不可分割的。”
赫尔巴特[德]也说过“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相反的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苏霍姆林基斯认为,学校教育过程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个性。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二十一世纪的教育界要“以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为核心”。当今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当然是我们语文研学知识实践活动本身应重视的。语文教学就是要实现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能力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传授者向促进者转变,由管理者向引导者转变,由居高临下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使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语文课程、丰富语文课程的过程,语文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促使每一个学生全面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获得相对自我意义的成功。
在语文教学中,无论是赫尔巴特(德)的“四段论”(明了——联合——概括——应用),还是前苏联凯洛夫的“五环节”(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知识——布置作业),他们虽然分别从学与教两个不同的侧面来说明教学过程,并在教育史上有过深远的影响,但随着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需求,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代信息化时代的快节奏、大容量、自主性的学习目标了。
语文教学过程心理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⑴预习准备(课前),⑵讲读研讨(课中),⑶巩固发展(课后)。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知道:⑴教师与学生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⑵它包含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⑶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信息反馈来进行调节和控制。因而,教师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都是
语文研学实践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