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论文-35例护理人员锐器损伤调查分析及对策
作者:杨水兰, 吴瑞雪, 邹晓妮
【摘要】 目的:分析35例护理人员锐器损伤的状况寻找预防措施,减少护理人员锐器损伤的发生。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35例护理人员锐器损伤的科室分布、损伤发生环节、损伤部位、损伤后采取的防护措施、被损伤者的心理状态、损伤人员所接触到的感染源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在35例锐器损伤中急诊科为9例,新生儿科为7例,居全院之首;在抽血及拔针时发生的损伤分别为28%及31%;35例护理人员锐器损伤后均能采取防护措施;57%护理人员被锐器伤后感到害怕,14%人员感到恐惧;损伤人员所接触到的感染源HBV为42%,不祥为34%。结论:护理人员面临锐器损伤的职业危险,各方面应采取对策,预防和控制锐器损伤。
【关键词】 护理人员
锐器损伤及其相关的侵害已成为护理人员一个很严重的职业性健康问题[1]。各种污染的针头刺伤是医院内传播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的重要途径[2]。我国是肝炎的高流行区,目前艾滋病正处于快速增长期[3]。由于医院工作环境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护士经常与注射器等锐利器械接触,使护理人员获得职业感染的危险性大大增加。为了使护理人员有效避免锐器伤,现将我院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护理人员发生的35例锐器损伤进行整理分析,以期进一步加强护理人员对锐器损伤的防范意识,实施有效的防范措施,保证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
1 对象与方法
对象:将我院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发生锐器损伤的35例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损伤人员分布在急诊科、新生儿科、儿科、妇科等10个科室。
方法:分析锐器损伤人员的科室分布、发生环节、原因、受伤部位、损伤后采取的防护措施、锐器损伤后心理状态,损伤人员所接触到感染源及临床检验结果。
2 结 果
35例锐器伤者的科室分布,见表1。
表1 35例锐器伤者的科室分布略
35例锐器伤发生的环节,见表2。
表2 35例锐器损伤发生的环节略
35例锐器伤发生的部位,有3例损伤部位是手,而且左手损伤占的比例最大,见表3。
表3 35例锐器伤发生的部位略
35例锐器损伤后采取的防护措施:所有被锐器伤的护士均能执行医院的职业暴露后预防处理流程,见表4。
表4 35例锐器损伤后采取的防护措施略
35例锐器损伤后护理人员心理状态:发生锐器伤后最严重的后果是可能感染各种血液传播性疾病,35例被锐器伤护士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变化,见表5。
表5 35例锐器损伤后护理人员心理状态略
35例锐器损伤者接触的感染源,见表6。
表6 35例锐器损伤者接触的感染源略
3 讨 论
在我国临床护工作中,各种注射、输液是最基本、最常见、最大量的护理操作,护士接触医疗锐器、注射器、输液器的机会最多,被刺伤的潜在风险随时存在[4]。美国护士Lisa .:在医院,护士是发生针刺伤的高危人群,而且不同科室护理人员被针刺伤频率存在显著性的差异[5]。
35例护理人员锐器损伤调查分析及对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