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英国培训总结篇一:赴英国教育学习与培训的心得体会赴英国教育学习与培训的心得体会 2013 年 10月8日, 在省教育厅的组织与安排下, 我们有幸参加了赴英国学习交流会, 在为期 21 天的参观、学习与交流的过程中, 我深刻地体会到两国教育的差距与不同,当然很多是由于两国的教育体制与国情决定的,但我从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去观摩与体会时,却也学到了很多有用的东西。一、对比与发现首先,两国的教育目标不同,英国教育不以“应试”为目的。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它评价一个学校不是看最后的升学成绩,而是主要看学生在这个学校提高的幅度。英国的基础教育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因为英式教育相当尊重孩子——了解孩子的喜好,支持孩子的选择,鼓励孩子独立成长。他们让所有的孩子感受学台,并且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英国教育更注重培养在校学生的责任心,并以实践为主,保证个人能力达到最高水平。而中国则在于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由于中国的教育目标过高,因此很少有学生能够达到。其次,两国教育理念不同。英国教育注重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孩子的独立完整性,重视学生投入参与,体验与进步的过程,他们的情感教学体现地很成熟,在课堂中,英国的老师从来不对学生说 You are wrong( 你错了) ,他们特别擅长在学生回答问题后问 why 或 how , 在教育评价过程中更注重表扬进步,鼓励进步,大胆与创新。在生活中老师会更多了解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喜好, 支持他们自己做出的选择, 鼓励他们独立成长, 给予他们更多展示自己的舞台。在英国中小学,教室里,走廊墙壁上贴满了学生五花八门的作品。有画画,写作,信件,建议?? 有时看起来甚至有点乱,但师生们都非常喜欢这样的方式,很得意看到自己的杰作。对比之下,我们的教育似乎更重视结果,得了多少分,考了什么大学。重视传授学生知识和考试技能,更多的只在乎关于 what 的答案。值得我们注意以及需要改进的是,有时我们总想用标准答案限制学生,捆绑学生,这样恰恰限制了学生能力与思维发展。我们需要更新一种观念, 那就是, 没有差生, 只有暂时的学习速度快慢的差异,只有不同年龄阶段兴趣发展不同的差异。再次,两国的教材和课堂教育有所不同。大多数英国学校无全国统一教材, 只有教学大纲的老师会在教学中及时更新知识信息。在授课方式上,英国采用小班型授课与个人辅导式,他们一个班最多学生数不会超过 24人, 少的只有 4 名学生, 老师可以充分兼顾到每一个学生。他们非常尊重学生,认为每个学生都重要。即使是那些身体或智力等有残疾的孩子,一样都在普通的学校与其他的孩子一起接受教育。英国政府花巨资为每个班级都配备专门的辅助教师, 这些老师在课余时间辅导一些需要特殊照顾的学生。对于学生个体心理健康成长而言,个人辅导显得益处多多。而在教学上,他们习惯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就是发挥团队精神的小组作业或团队作业,也就是小组的每一个成员分别承担其中的一部分工作来合作完成一个项目。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和调动每个小组成员的优势和力量,强化了成员个体对小组整体负责的责任感,又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每一个成员的合作意识,并且为每个成员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和体验成功的喜悦。小组一般由四个人组成,每隔一段时间,小组要重新组合,以小组的形式来完成讨论话题和各种辅助教学的课堂活动,然后让讨论成熟组代表发言,其他成员和小组给予补充说明。这种教学法,不仅能使每位学员都能在课堂上大胆地、尽情地交换意见, 还培养了他们主动获取知识,提高自学、分析、判断、及推理等多种思维能力。而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一个组织者,在活动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另外,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与中国教育相比, 在具有更强互动性同时, 师生关系相对更为轻松愉悦。在平等的教学关系中更为强调的主动性,在课余时间师生更近于一种朋友关系。而我们的教材是全国统一的或是全省统一的,课堂更像是在教师管理下导演的, 学生跟着固定模式的思维进行的一种作业流程。我们的班级容量大,但老师只有一位,或许老师的权威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然形成,谁挑战了权威,谁就有可能成为老师心目中课堂的破坏者。插嘴或打断老师的话提出疑问在英国课堂时刻发生,而这种情况在我们的课堂中不多见,多数情况下都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室里的大部分时间是安静的,学生更习惯于只听老师讲授,听从老师的安排。我们总是讲得多,让学生记忆背诵多,给出标准答案多。因此在很多时候,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 以及在后来的生活中的大家,总是想等待权威给出的标准答案, 因为我们已经很习惯于依赖标准答案来加以判断,而取代更进一步的独立思考,求异。我们在课标要求下努力让学生达到应有的知识水平,这一点被体现在考试的成绩当中。这些成绩显示,我们的基础教育非常扎实,经常能有学生
赴英国培训总结 (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