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认真观察景物; 2 .学习写景状物的技巧,学会用多种手法写景; 3 .学习融情于景和借景抒情的方法。二、教学重难点 1 .明确话题,写景抓住特征,注重感情。 2 .学习写景状物的技巧,训练语言表达,学会用多种手法写景;学习融情于景和借景抒情。三、课时安排:两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语: 自然是人类生活的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不仅在物质上需要大地母亲的哺育,而且在精神上也需要向自然寻求依托。当知时节的春雨飘落大地时,当秋风吹来诱人的果香时,感到喜悦、幸福的决不仅是农民; 过去的政治家、文学家, 每当失意的时候, 就会寄情山林; 就是我们中学生, 当不堪学习重负, 感到身心疲惫的时候, 去野外踏青, 不也能愉悦身心吗?可以说人对自然的情怀是与生俱来的。但不同的人,对自然的感悟有深浅不同,情趣有高下之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感悟,“大漠孤烟直”的审美不是人人都能有的。我们阅读过许多写景的名篇,读过之后,那令人心驰神往的景色仿佛历历在目, 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也是需要我们来认真学习和借鉴的方面,就是能够抓住景物的特征。二、请阅读课本 51页“话题探讨”的内容, 准备交流阅读后的体会。(交流时注意能有自己的体会,还要能举出其他例子。) 三、在我们对大自然有自己独特的体会的时候, 如何用文字来把它表达出来呢?请阅读 52 页的“写法借鉴”, 这里告诉我们那些重要信息。(景物描写要抓住景物本身的特点、还要突出感情特点。) 四、什么是景物特征呢? 景物的特征就是某处景物在形态、布局、格调、氛围等方面区别于他处景物的地方; 换言之, 它是一处景物所独有的, 它处景物不会有或者不会跟它全然相似的。早、中、晚的景物不同,春、夏、秋的景物不同,风、雨、雪的景物不同, 高山、平野、沙漠的景物也不同。同一类景物由于时间、地点、时代的不同, 也赋予景物各自不同的特征。写作时就要考虑时间的特点、地点的特点、时代的特点。就是说, 在你的笔下的景物,要能够留给别人鲜明的不同于一般景物的印象。五、如何抓住景物特征, 抓住景物特征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呢?请看下列例子: 例 1: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 手捏一柄钢叉, 向一匹猹尽力刺去, 那猹却将身一扭, 反他的胯下逃走了。”例 2:“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 潮润润的, 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 手指上缠绞着柔软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他怀里跳跃着。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 不知道; 每年出多少苇子, 不知道; 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芦叶黄的时候, 全淀的芦苇收割了, 垛起来, 在白洋淀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这女人编着席。不多一会, 在她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 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 淀里也是一片银白的世界。水面隆起一层薄薄的雾, 风吹过来, 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例 3:“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虽然是满月, 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 所以不能朗照。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 高处丛生的灌木, 落下参差班驳的黑影, 峭楞楞如鬼一般;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 却又像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 但是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 如梵婀玲( 小提琴) 上奏着的名曲。”对上面的三段文字的描写有自己理解的请谈谈看法。提示:可以从描写对象、时代、时间、地理、各自的特征等方面去思考, 也可以比较着去思考。第二课时在上节的基础上分析解决如何写景的问题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一、景物的特征要通过描写来体现,如何描写才能体现景物特征? 请同学们先看几个例子, 赏析一下, 分析这些景物描写美在何处? 写的好,好在哪里? [例 1]“秋天的阴山, 像一座青铜的屏风安放在它们( 指包头和呼和浩特) 的北边, 从阴山高处拖下来的深绿色的山坡, 安闲地躺在黄河岸上,沐着阳光。”( 翦伯赞《内蒙访古》) [例 2]“桃林前面, 有老百姓种的荞麦, 也有大麻和玉米这一类高秆植物。荞麦正当开花, 远望去就像一张粉红色的地毯, 大麻和玉米就像是屏风, 靠着地毯的边缘。太阳光从树叶的空隙落下来, 在泥地上, 石家具上, 一抹一抹的金黄色。偶尔也听得有草虫在叫, 带住在林边树上的马儿伸长了脖子就树干搔痒, 也许是乐了, 便长嘶起来。”( 茅盾《风景谈》)[例 3]“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 高处丛生的灌木, 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 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 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二、如何做到
《亲近自然》教学设计和反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