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北岛访谈——《今天》的故事南方都市报: 在采访黄锐的时候他曾经提到, 《今天》的创办跟当时西单民主墙这个大背景有关,是这样吗? 北岛: 这还得从“西单民主墙”的形成过程说起。文革结束后,有很多外地人到北京上访,他们在文革中受到了种种不公正的待遇。上访高峰期仅在北京就有几十万人。国务院有个上访接待处,每天挤满了人,上访者大都露宿街头。那时长安街在西单地段北侧有一段灰色砖墙,成了上访者张贴申冤及个人诉求的大小字报园地,其中也有提出普遍政治与社会诉求的文章。到 1978 年底,一些非官方的报纸刊物开始出现(首先张贴在这墙上) ,其影响逐渐扩展到全国主要城市。这就是“西单民主墙运动”(简称“民主墙”)。在这些报纸刊物中, 比较出名的有《四五论坛》、《北京之春》、《人权同盟》、《探索》、《今天》、《沃土》, 还有青岛的《海浪花》、贵州的《启蒙》等。《今天》是最早出现在“西单民主墙”上的民刊之一,也是其中唯一的一份文学刊物。它于 1978 年 12月 23 日创刊,除了“民主墙“,同时张贴在北京的政府机构文化出版单位和大学。南方都市报: 那时,政府对民主墙的态度是怎样的? 北岛: 邓小平最初是非常支持的。 1978 年 11 月某个晚上, 一个加拿大记者在人民大会堂刚被邓小平接见后, 来到“民主墙”。没有麦克风,他就通过人声一层层向外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邓小平说民主墙是个好东西”。我当时也在场。显然, 民主墙最初得到官方某种程度的认可。大约在中越边界冲突后, 邓小平对民主墙的态度完全变了, 提出严厉的批评, 于是民主墙被迁到月坛公园的指定地点,随即被关闭,而“民主墙”最终被拆除,就像被强行抹掉的一段历史记忆。它前后存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南方都市报: 当时民主墙每天都有很多人围观吗? 北岛: 那是很壮观的场面, 现在还可以找到当年人们围观手抄的老照片。那时都是靠手抄, 抄大小字报和民间报刊, 当然也包括《今天》在内。南方都市报: 就是说, 《今天》的出现跟当时包括民主墙在内的整个政治、文化环境的宽松有很大的关系? 北岛: 是的, 《今天》问世无疑和国家的大气候有关。 1976 年是多事之秋:“四五运动”、唐山大地震、“三巨头”去世、“四人帮”被捕, 最终是邓小平上台, 推行改革开放的国策。从 1978 年下半年起, 中国的政局明显得变得宽松多了。中国人是有特殊嗅觉的动物,任何微妙的变化闻都能闻出来,于是蠢蠢欲动。南方都市报: 你当时跟芒克、黄锐提出创办《今天》,有什么具体的原因触动吗? 北岛: 这要说起来得追溯到北京的地下文学运动。六十年代后期,即红卫兵运动的高峰期就有人开始写诗了,比如食指(原名郭路生) 。六十年代末,“上山下乡”运动把大家一下抛到了社会底层,生活的动荡加青春的苦闷,使年轻一代从书本和写作中寻找精神的出路。而食指的的风格正好与此契合,他的诗歌在全国范围内被广为传抄。那时候,每年冬天农闲,年轻人都纷纷回到北京,互相交换书籍,很多人开始写作,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文学文化沙龙。当时北京有一个比较大的沙龙, 女主人徐浩渊是个传奇人物。“文革”期间, 她曾装成乞丐到农村去了解农民的生活, 又因反江青坐过两次牢。七十年代初, 她周围聚集了一批诗人艺术家, 包括依群彭刚等人, 还有根子( 原名岳重) 多多、芒克,他们三个都是被称为“白洋淀诗派”的代
《南方都市》北岛访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