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与神共舞的村庄.doc


文档分类:建筑/环境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与神共舞的村庄
杨越峦 对于“傩”,我曾经十分陌生。这种戴着面具驱除疫鬼的仪式,离我非常遥远;甚至见到这个生僻的字眼,我竟长时间躲着走──不知道该如何与它打招呼。在我心里它是属于古代的,最多在偏僻落后的南方还留有一点遗迹,与我们祖谱。祖谱土布彩绘,年深历久,中间已有几个破洞,然而其始祖的面目仍清晰可辨。保存完好的李家祠堂,是社火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大部分的演员在这里化妆、出发,《捉黄鬼》中的几个重要角色也在这里休息、取暖。其大门对面的屋墙上镶嵌着清代的石刻福禄寿星图一幅,两侧有对联云:福来同姓沾利,禄到合族享荣。横批:寿无疆。佛堂寺坐落在全村的最高处,曾被隔壁的学校占用。寺内供奉着释迦文佛、延寿药师和阿弥陀佛塑像,佛像虽为新塑,却逼真精致,让人疑为旧时文物。墙上道光年间雕刻的大肚弥勒佛,笑口常开,已被岁月抚摸得光可鉴人。

固义是个神灵汇聚的地方,除了上面提到的,还有供奉观音菩萨的卷棚、东阁,以及河神庙、泰山奶奶庙、关帝庙、胡爷庙、玉皇庙、龙王庙、火神殿、土地庙、老爷庙、五道庙、吕祖庙、三教堂、仙殿等十几座小庙。庙不在大,有神则灵。而供奉在鹊娥山下奶奶庙里的白眉三郎,则是固义村独有的神性英雄人物。他与固义村的傩戏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传说春秋时秦庄王的十三太子游历到晋打死作恶多端的晋国恶少“拦街虎”。为避晋兵追捕,来到顺德府唐山县(今河北省隆尧县)镇殿村,正在表演、娱乐的村民以脸戏(面具)相救。后来十三太子病倒在固义村南的鹊娥山,村民为他延医请药,救得一命;只是眉毛变白,颊部也留下了白痕。因此村民称他为白眉三郎。他为感谢救命之恩,为这一带的百姓做了不少善事。固义村的村民就为他雕了木像,供奉在鹊娥山下的奶奶庙里,并且把唐山县镇殿村的脸戏、彩衣角色和节目学来,在村中演出。明朝中叶,《捉黄鬼》由蔚县小五台山一带传入,据说也是固义人丁端在病梦中得到了白眉三郎神谕的结果。

固义的傩仪文化活动从正月十四的迎神开始,十七送神结束,主要有队戏(包括脸戏即面具戏)、赛戏、花车、旱船、舞龙、霸王鞭、武术等,正月十五的《捉黄鬼》演出为高潮。祭祀和社火傩戏演出,由村里4个庄户的社首负责,与村级政权无涉。从秋后决定起社,到正月的演出,有许多的准备工作,其花费和物资由村民捐募: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有人出人;不足部分由社首分摊。整个活动中,参加演出的600多人,加上各种辅助人员不下1000人。除了“黄鬼”,所有的任务和角色都由本村村民承担,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参与;并且角色相对固定,父传子承。每逢起社的年头,凡是有演出任务的人,即使在外地工作,也要在春节赶回来参加演出。他们认为不参加祭祀演出,本人和家庭在新的一年里不吉利,不顺畅。春节年年过,却不是年年都起社。全民上阵的社火傩戏在村民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其分量,实在是超过了春节的。

《捉黄鬼》是一出沿街表演的哑剧。黄鬼是洪涝、干旱、虫灾、瘟疫等灾异的象征,更是目无纲纪、忤逆不孝、恃强凌弱、无恶不作者的代表。其形象突出了抢眼的黄,仅穿一个黄色短袄、裤衩,全身涂成黄色,四肢各有一把砍入肉中的效果假刀,鲜血淋漓。捉拿他的是阴曹地府阎罗王的三个鬼差:大鬼、二鬼和三鬼(又叫跳鬼)。三个鬼差诱迫缉拿黄鬼,黄鬼畏缩、躲闪不肯就范。三个鬼差缚住黄鬼,带到判官和阎王台前审判;最后

与神共舞的村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玉柱儿
  • 文件大小18 KB
  • 时间2022-06-22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