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也谈余秋雨.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也谈余秋雨
沈超海 一

余秋雨的名字,在很大程度上近似于文化散文。当然,他自己是辩称“非也”。那么,什么是文化散文呢?在我看来,它并非存在真正自己的意义。它的由来很杂,或者说是公安派之类的任性作文,突然间“闲兄也谈余秋雨
沈超海 一

余秋雨的名字,在很大程度上近似于文化散文。当然,他自己是辩称“非也”。那么,什么是文化散文呢?在我看来,它并非存在真正自己的意义。它的由来很杂,或者说是公安派之类的任性作文,突然间“闲兄不怕引子”,说上几段掌故,觉得新鲜有趣。人们为了分门别类,硬将这些东西划分派别。作者们呢,又为了让读者可以划分派别,也就应例似的学着第一篇文章的样子,有了二、三……久而久之成了习气,也就汇为一派,号为文化散文。
这大约可以算余秋雨创作的大背景吧。所以我说余秋雨的文章要不得:谁能忍受八股式的文字呢?而代圣人立言的蓝本,居然是整个历史。起点高,目标大,结果往往小得可怜。不过,余秋雨又有他的高明之处,即他可以为历史注入新的活力,这大约是区别于报告文学的一个理由。可――
事实上,哪有那么多的感情值得表达!他仿佛要将每一段历史,在真实的环境中寻到一个理性对称点。在《文化苦旅》中,他将所能对上号的文献先记下,有可能对不上号的,再放入《山居笔记》。那么《霜冷长河》呢?就成了智者启示录兼广告宣传品。有些像王元化《思辨录》、巴金《随想录》,但入世不深,写出来就差远了。当余氏在发现自己在“对号文献学”上的“天分”之后,他又写出了《千年一叹》、《行者无疆》,但可惜的是,外就更说不上了。
在风格上,余氏的文章有些上层知识分子偶顾人间的傲气,而且是极不厚道的。――我不是说他该去忍受谣言。只是觉得他在用笔时总有遗老遗少的叹息,这就难以接受了。他的写作,有时太主观了,主观到淹没史实本身。怎么主观呢?他往往以感性的笔触,将一个个煽情片断结合起来,再不时吟叹几句,于是读者的感情就自然而然地被摄住了。至于水平高下,已头昏的读者当然失去判断力了。这个道理很简单,就如言情小说不论作者功力高下,有情就有读者。所以有时我觉得余秋雨是个心理的投机者。



我想,对余秋雨最公正的评论,莫过于直面分析他的文章。在此,我也斗胆选其一二评说一番。
先看《文化苦旅》。就说说那篇自画招供式的《自序》,但凡读毕,相信就会有种感觉:又是一个“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朱夫子。可余秋雨的文章却无异于在宣告,他的走出象牙塔,实质上是建立以世界为基底的新象牙塔。他没有弄清楚什么是学问,只不过学会如何摆弄学问。
而开篇之作――《道士塔》字里行间确已表现出那种圣人般的“宽弘”。最明显的例子便是“‘住手’!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我脑中依然一片惨白。”他本想写出救文物的急切心情,但可惜的是他站错了位――他不是救世主。其实他也认识到用这样的口气说话有些恶心,这在他评论那位欲与外国盗宝者决斗的诗中已体现出来,可他仍不自禁地写了上去,是否真情流露?
我曾见过许多文章批评余秋雨,说他过多接触媒体。当然,媒体只不过是个借口,说白了,那是余秋雨太俗。试想真正的文学大师会如此在意那些头衔,抛头露面,抢尽风光吗?
钱钟书有吗?没有。孙犁有吗?也没有。

也谈余秋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周瑞
  • 文件大小16 KB
  • 时间2022-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