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四川西北山村—宝山村的社会变迁
陈廷湘王晋萍
宝山村座落于四川彭州市西北部深山之中。彭州州治始于唐朝武则天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公元742年改为濛阳郡,公元758年复名彭州。宋朝改为彭州濛阳郡,明朝降为彭县,清朝仍为县治。民国时期,彭县因人口较少,设为二等县。《彭县志》第93-97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
宝山村所在的大宝乡位于彭县北部高山区,面积368平方公里,占彭县面积的四分之一。下辖国坪、宝山、团山、九锋、三沟5个村。《彭县志》第105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
宝山村地广人稀,面积56平方公里,居民650户,2000人,可耕地1200余亩,土地贫脊,农产品收入极低。在计划经济时期,宝山村是一个十分贫穷的村庄,在最好年分,每个全劳动力每天劳动价值6分钱,全村每年人均口粮71斤。不少青壮年农民娶不起老婆。当时流传一首歌谣“山高路又险,村穷人心散,姑娘留不住,光棍一大片,吃粮靠国家,花钱靠贷款”。并因此而闻名遐迩。宝山村村长兼宝山集团董事长贾正方访谈录,2008年3月16日上午9时于贾正方办公室;宝山村已退休副村长赵正祥访谈录,2008年3月16日下午2时半于赵正祥家。
到2007年,宝山村所属宝山集团已成为拥30亿元资产,毛收入13亿元(超过所在县级市彭州市年11亿元的财政收入量),成为中国“西部山区第一村”。宝山村财务统计表,藏宝山村展览倌。
宝山村的变迁可谓翻天覆地。其中最值得反思的问题在于这一巨大变化与一个见过世面的殘疾人(现在他已双目失明)___贾正方有十分紧密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没有这位殘疾人就不可能有今日的宝山村。当然,更值得思考的问题是殘疾人贾正方何以能够改变宝山村的命运,他在何种程度上改变了山村人的生活,又在何种意义上尚未改变山村人的生存样态,他所带来的这些改变的意义是什么,等等。笔者这篇文章就试图回答这一系列问题。
一宝山村的经济变迁
(一)解决吃饭问题
1966年12月,在国家地质队工作的贾正方因一次公伤导致右眼失明而退休回到村里。此人因长期在地质队工作,眼界开阔,有些山里人不可能有的新观念,在山里人中很有威望。1967年很快被任命为宝村第一生产队队长。贾正方读过些书,了解
早年刘少奇等人在中国推行“三自一包”政策实际上十分有效。他深知宝山村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吃饭問题,而要解决吃饭問题就必须用“三自一包”一类责权利统一的管理方式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但是,当时搞“三自一包”是严重的政治罪行。贾正方脑子灵活,他在队里搞了一种“小包干”管理,对外称让农民完成生产任务而不称“小包干”。所谓“小包干”就是把士地改良、开荒地、耕种、管理完全包给每个农户。规定一定收成额度,除定额收入交给集体分配外,多收部分归农民自己。这一管理体制的实施,一年就使基本解决了全队人的解决了吃饭问题。由于宝山村地处大山之中,外界很难了解其中真实情况,加之贾正方能言会道,把违反当时政策的事情讲得完全合乎政策,同时他又是一个因公致残的功臣,也很难有人怀疑他会与中共中央唱反调。因此,他的实际“非法”管理反而受到上级称赞,1971年被任命为宝山村的中共党支部副书记。他把一生产队的管理推广到全村,到1969年,全村人均口粮就达到405斤,初步解决了全村人吃饭问题。此后贾正方带领得了实际利益,已有信心的农民在穷山中改士造梯田,进一步提高土地改入,到1978年,共造梯田715亩,农业获得大丰收,达到了贾正方十年前定下的计划,人均口粮500斤。彻底满足了宝山村农民的温饱需求。宝山村村长兼宝山集团董事长贾正方访谈录,2008年3月16日上午9时于贾正方办公室;宝山村档案室管理员黄文茹访谈录,2008年3 月17日下午3时于宝山村展馆。
这是贾正方改变宝山村的第一步。贾正方瞒过了上司,却没有逃脱“文化大革命”的厄运。1967年夏,他被造反派抄了家。从此时起他自己被长期批判斗争,毒打。由于他身体不好,右眼失明,左眼亦只有0·3的视力,在长时间的折磨中几至死亡,直到1968年底才被造反者认为他已是无用之人而放了他。造反者尽管斗他、打他,但因他给村里人带来了实惠,村民对他仍怀着与前同样的尊敬。宝山村村长兼宝山集团董事长贾正方访谈录,2008年3月16日上午9时于贾正方办公室。
(二)挖掘发财致富的第一桶金
宝山村人在新的管理方式下经过艰苦的改土、开荒达到有饭吃的目标后,在整体经济生活上仍然很穷,过着“顾得了肚子顾不了裤子”(贾正方语)的日子。买油买盐全靠养鸡生蛋换取,穿衣、住房就更困难。贾正方在国家地质队干过多年,了解宝山村有矿产资源可利用。面对村民经济上的极端贫困,这个脑子灵活的残疾人又开始考虑如何发财的事情。1979年初,他与同事赵正祥、王孝聪商议,决定开矿筹资。先由赵正祥带领6个个农民进山开发方解石(当时国家
精品文档一个四川西北山村—宝山村的社会变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