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百首: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谢朓)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解释
①三山:山名,在今南忆谢玄晖。”(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吟哦的是南齐诗人谢朓的名句。金陵城(今南京)西楼前的美景使李白深深领悟了“澄江静如练”的意境,追忆前贤,这位大诗人不禁发出了古来知音难遇的长叹。然而李白应未想到,由于他的叹赏,谢朓这句诗却在后世得到了很多的知音。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是一首五言古诗,抒写诗人登上三山时眺望京城和大江美景引起的思乡之情。
这首诗应作于公元495年(齐明帝建武二年),谢朓出为宣城太守时。在这次出守途中,他还做了一首题为《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的古诗,据《水经注》记载,江水经三山,从板桥浦流出,可见三山当是谢朓从京城建康到宣城的必经之地。三山因上有三峰、南北相接而得名,位于建康西南长江南岸,四周有渡口,离建康不远,相当于从灞桥到长安的距离。此诗开头借用王粲《七哀诗》“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的意思,形容他沿江而上,黄昏时登上江岸的三山回望建康的情景,非常贴切。“河阳视京县”一句从字面上看好像与上句语意重复,其实不然。这儿借用潘岳《河阳诗》“引领望京室”句示意自己此去宣城为郡守,眺望京邑建康,正如西晋的潘岳在河阳为县令,眺望京城洛阳一样。王粲的《七哀诗》作于汉末董卓被杀,李傕、郭汜大乱长安之时,他在灞涘回望长安,所抒发的不仅是眷恋长安的乡情,更有憧憬明王贤伯、重建清平之治的愿望。谢朓这次出守之前,建康一年之内换了三个皇帝,也正处在政治动乱担心的局面之中。因此首二句既交代出离京的缘由和路程,又借典故含蓄地抒写了诗人对京邑眷恋不舍的心情,以及对时势的隐忧。
首二句领起望乡之意,以下六句写景,六句写情。诗人扣住题意,选取富有特征性的景物,将登临所见层次清晰地概括在六句诗里。远远望去,皇宫和贵族第宅飞耸的屋檐凹凸不齐,在日光照耀下清楚可见。只“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两句,便写尽满城的繁华景象和京都的壮美气派。此处“白日”指黄昏的日光。“丽”字本有“附着”、“明媚”两个意思,这里兼取二义,描绘出飞甍在落日中愈加显得明媚辉煌的情景,可以见出谢朓炼字的功夫。“参差”二字既写京城宫殿楼阙的密集,又使整个画面显得错落有致。“皆可见”三字则暗中传达出诗人神情的专注:既然全城飞甍都历历可见,那么从中识别自己的旧居当也是一般登高望乡之人的常情。所以这两句虽是写景,却隐含着一个凝目远眺的抒情仆人公的形象。
诗人没有点明在山上流连凝视的时间有多久,但从“白日”变为“余霞”的风光转换中自然就显示出时辰的推移过程。“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二句,描写白日西沉,绚烂的余霞铺满天空,如同一匹散开的锦缎,清澄的大江伸向远方,仿佛一条明净的白绸。这一比照喻不仅颜色比照绚丽悦目,而且“绮”、“练”这两个喻象给人以静止松软的直觉感受,也与黄昏时安
古诗三百首: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谢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