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理古城导游词介绍5篇
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巡游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沟通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学问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探讨的文体之一。下面是我搜集的云南大理古城导游词介绍5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云南大
到大理古城,建议只逛玉洱路以南这一部分。假如是走马观花的话,那么逛一逛博爱路、护国路(洋人街)、复兴路、人民路也就够了。洋人街的酒吧名声在外,不必多说。人民路是古城风貌保存最为完好的一条街。上段开了若干家咖啡馆和酒吧,气氛轻松,可以结交到世界各地的背包客。下段更为幽静,假如有心探访,能够发觉不少美丽的院落和里面的隐士。
人民路下段,有一条偏僻的小巷子。走进去就可以看到天主教堂。这座教堂始建于1927年,由法籍主教叶美璋主持兴建,融当地民族建筑与西方建筑特色于一身的独特建筑风格吸引了多数教友和游客慕名而来。由于教堂位于学校内,上课时间不能参观。(位于人民路下段一条偏僻的小巷内,有明显路牌)顺着复兴路向南,第一座城楼是五华楼。楼里有时会有一些免费的展览,楼外新装了一个液晶屏,每晚在此放映电影《五朵金花》。有空时不妨尝试一下露天电影的味道。五华楼再往南,就是古城南门了。城门雄伟壮美,是拍照的好题材。第一次到这里时我不禁在想,《天龙八部》中段誉回大理,是否从今门进入?
大理古城有四个城门,均可参观,也可在城墙上漫步。据文献记载,古城城墙规模壮阔,方圆十二里,城墙高二史五尺,厚二丈。城墙之上俯瞰大理,既可发思古忧情,又可品风花雪月。情侣登临城墙的最佳时间是晚土,面对月朗风清的大理古城,求婚胜利率直线上升。
大理古城古称叶榆,又称南诏,其历史可追溯至唐天宝年间,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它东临洱海,西枕苍山,城楼宏伟,风光美丽。
背靠苍山面临洱海的大理古城位于下关以北13公里,又名叶榆城、紫禁城、中和镇,始建于公元1382年(明洪武十五年),古城城墙高8米,周长6公里,外有护城河,四角有角楼,东西南北四方原来都有城门,现存的仅有南北两座城门。古城内建筑布局保持着明、清的棋盘式风格,街道都是南北、东西走向,从南到北有5条街,从东到西有8条巷。
青瓦坡顶的白族民居遍布大街小巷,白族民居多为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三房一照壁是每户院内有一正房、两厢房,正房对面是一面照壁;四合五天井式的民居四面都是房子,四个角交接处分别有四个小天井,加上院中央的大天井,共五个天井。
早晨的阳光斜斜地照耀在大理古城的石板街上,石板上淡淡地闪烁着青色的光线。七八点钟,晨雾还零散去,路边的巷予口时时常有人摆着小摊子。卖花的大大都集中在大理博物馆或者是文化馆花园的门口,大理花多,马蹄莲、百合、玫瑰、野菊花生活在古城里的人们,早已经习惯了大理的一切,早餐时来上一碗豌豆粉再加上一块饵块,脸上带着温柔的笑意,起先了这#的生活。春天,苍山积蓄溶化,清洌的流求顺着青石铺就的街面缓缓流过;冬季,飘雪满地,城墙砖缝中的衰草在肃杀的风中摇曳。这就是大理一年的人生。
古城又称紫城,曾先后立国南诏与大理。唐大历十四年(779),南诏王异牟寻从太和迁都羊苴咩城,当时的新都,便位于今日城西的三塔旁边。当时的古城方圆十二里,城墙高二丈五尺,南北各设一门,四角还有角楼。937年,段思平建立大理国时,仍旧以羊苴咩城为都城,并以大理为国号。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墙被拆毁。11012年依据郭沫若手书集合成大理二字。
自大理园之后的500年,大理起先成为云南的一处新秀,什么人都无法将它遗忘。元朝时,大理成为云南行省大理路总管府和太和县治所。明洪武十五年(1382),大理卫指挥使周能薰修大理城,次年,措挥使郑祥又将城的东南两面加以拓宽。清代绿营时期,大理城是云南提督衙门驻地。
云南大理古城导游词介绍(3)
大理古称叶榆,是云南古代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西汉汉武帝在大理设置郡县;南诏国(738-902年)、大理国(937-1253年)在此建都,是当时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清初设迤西道、大理府等。由于大理文物古迹众多、文化艺术丰厚,被誉为文献名邦、西南的敦煌。大理还是蜀身毒道及茶马古道(即今滇印、滇藏马路)经由地,西亚、西南亚文化以及汉、藏、彝、白、纳西、傣等民族文化在此交汇,形成历史、宗教、文化
云南大理古城导游词介绍5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