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附子细辛汤运用心法
麻黄细辛附子汤出自《伤寒论》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 辛附子汤主之。”少阴病见脉沉,系肾阳虚馁之本象;反发热者,乃风寒郁遏太阳经脉所 致。表里同病,故取麻黄发越太阳之风寒;附子温养少阴之真阳麻黄附子细辛汤运用心法
麻黄细辛附子汤出自《伤寒论》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 辛附子汤主之。”少阴病见脉沉,系肾阳虚馁之本象;反发热者,乃风寒郁遏太阳经脉所 致。表里同病,故取麻黄发越太阳之风寒;附子温养少阴之真阳;细辛温经达表,有助于 阳气的振奋。药仅三味,“使里温而阳气不脱,表透而寒邪得散”,笔者用于杂病,其效 如期。今举其三则,与同道交流。
鼻鼽
张某,男,32岁。自幼患气管炎,近年患鼻炎,犹以阴雨天甚。刻诊:鼻流清涕,鼻 塞,鼻腔有酸楚感,由此引起嗅觉亦不敏感,耳鼻喉科诊为“过敏性鼻炎”,曾用抗菌消 炎及抗过敏药物治疗,初期有效,渐至无效。舌苔薄白而滑,脉象弦细,带有紧象。病为 中医“鼻鼽”,谓鼻塞不通之义。属自幼体质虚弱,肺肾气虚,卫外失护,风寒反复外袭, 故卫外之门户一一鼻腔通气功能失常。法当扶阳护卫,驱散表寒。方用麻黄细辛附子汤加 味:生麻黄5g,细辛5g,炮附子6g,蜜炙黄芪15g,防风10g,炒白术10g,炙甘草10g, 7齐U,水煎服。二诊:鼻腔通气改善,仍流清涕,恶风畏寒,脉舌同上。炮附子加至15g(另 先煎40分钟),加炮干姜10g, 7剂。三诊:鼻流清涕明显减少,肌肤和鼻腔有温热感, 炮附子减为10g(仍先煎),10剂。四诊:症状基本消失。嘱用金匮肾气丸,小剂量服之, 以扶肾气。是年春节得知,一冬未发。
鼻鼽之名,最早见于《素问•脉解篇》,但无症状;至金代《刘河间医书六种》则云:
“鼽者,鼻出清涕也。”明代•戴思恭《证治要诀》云:“清涕者,脑冷肺寒所致。”肺
卫气有源,则卫外功能自然增强。另取玉屏风散健脾益肺,以激发中焦生发卫气的作用。
脾肾之气充沛,肺系的生理机能就会得到改善,而属于肺系的鼻腔也会恢复正常的生理功
血痹
谢某,男,48岁。患下肢酸困麻木1年余,疼痛1个月。查腰椎及膝关节无异常,两 下肢静脉曲张严重,扪之凉而不温。舌质暗红,脉象弦细而紧。属血痹范畴,诊为阳气失 煦,寒凝血脉。法当温阳补气,活血散寒:炮附子10g(先煎30分钟),细辛5g,生麻黄 5g,生黄芪30g,当归10g,生甘草10g,5剂,水煎服。二诊:药后效不明显,但无不适。 继用7齐U,下肢有温热感,加入豨莶草30g,怀牛膝15g,另用三九免煎冲剂:水蛭、地 龙、僵蚕各2包,分2次冲服。三诊:下肢麻木疼痛减轻,局部静脉色形有所改善。继用 上方,另加用外熏洗方:透骨草30g,墓头回30g,川牛膝30g,千年健30g。先浸泡30 分钟后,再上火煎煮,将2次水煎液混合,倒入洗脚盆内,遂加入白酒100ml,姜汁醋100ml, 先熏后洗(患肢)。每剂药可熏洗2次。四诊:半月后来诊,下肢疼麻等症状消失,局部静 脉粗胀明显减轻。
血痹证治见于《金匮要略》,其证“如风痹状”,以麻木为主症,但亦有疼痛酸困者, 多由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腠理开,风寒外入所致。黄芪桂枝五物汤补气和营,祛风通 痹,但温经散寒之力较弱。本例虽属血痹病门,但有风痹之状,寒凝血瘀症状比较明显, 故选用麻黄细辛附
麻黄附子细辛汤运用心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