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2022年山水之乐死生之悲——王羲之《兰亭序》思想论析.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1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山水之乐死生之悲——王羲之《兰亭序》思想论析
论文核心词:王羲之;兰亭序;山水之乐;死生之悲;忧患意识
  论文摘要:《兰亭序》是文学玄言体向山水题材转变的重要作品之一。此文情景交融,理趣交辉,从亭,而得名。江南风景的精髓浓缩于此,奇花、异草、翠竹、流水,美不胜收。王羲之虽然祖籍山东琅琊,自永嘉之变后徙于会稽。见其山水秀润,便有终老之志。兰亭集会后来次年,她辞官归隐于斯,日日和山水为伴,陶冶性情,澡雪精神,想从徜徉山水中获得宁静、祥和和愉悦。会稽山水,是人们追寻慰藉的一方净土;兰亭集会,是人和自然的交融。作者用最简洁的线条、最精炼的文字、最清淡的语言,描绘了“崇山峻岭”的俊杰、伟岸,“茂林修竹”的静幽、疏朗,“清流激湍”的活泼、清爽。特别是“映带左右”四字,将“流觞曲水”的自然景观体现得栩栩如生,呈现给我们一幅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山水画。何谓“流觞曲水”?有两层含义:其一,指一种特定的文人游戏,即文人雅士坐在弯曲的水流两旁,在上流浮置盛酒的觞,任其飘流而下,觞停在谁的面前,谁就饮酒赋诗。其二,指老式园林中专门为举办此种活动而设立的程式化景点。兰亭布局以曲水流觞为中心,四周环绕着鹅池、鹅池亭、流觞亭、小兰亭、玉碑亭、墨华亭、右军祠等,山水自然景观天设可引,清幽的景色吸引爱恋山水的文人汇集于此,在自然之外便多了一层活泼的人文气息。
  不分身份尊卑、年龄老幼,均依序舒服地坐在曲水旁边,流觞取乐,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却有大自然的流水声、风声、鸟声等天籁之音伴奏,简朴而又休闲。这显然是道家的一种境界,《老子》四十一章:“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就是指的“元”的大美、形而上的美。丝竹管弦固然可以带给人愉悦的享有,但是心中有音乐的人,无音也同样可以体味到音乐的妙处,并且琴棋书画的美,是相通的。正如,我们欣赏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行云流水间自可感觉其中的节奏,仿佛听见奇妙的音乐从字里行间流溢出来,全身心所有得到审美快感,妙不可言。音乐真正的美,在乐外。这一点,生于王羲之死后四年的田园诗人陶渊明(约365427)也深得其味,萧统《陶渊明传》说:“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渊明自己还留下了令人会心一笑的诗句:“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晋书·陶潜传》)。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的诗歌,几乎所有离不了酒,酒有时可以使创作达到一种有如神助的境界,如梦同样,使人获得灵感。王羲之酒醒后来,看自己书写的《兰亭序》亦倍感惊喜,于是多次摹写,却完全不如原文精妙。不禁感慨:“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山水和流觞,使其书法艺术得到了酣畅淋漓的发挥。饮一杯酒吟一首诗,这样的生活,是诸多文人雅士倍感惬意,且津津乐道的。《论语·雍也》中有对颜回之贤的赞叹:“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一觞一咏”正含着这种简朴的快乐在里面,王羲之虽然生活并不困窘,但也淡泊名利,爱慕恬淡的山水生活。“畅叙幽情”,“畅”,畅快淋漓,痛快也,尽兴也,“酒逢知己千杯少”,谈古论今,诗词书画,这是文人自我意识的觉醒、自我存在的彰显。“幽情”,无疑就是乐山水之情、清幽之情,那是一种和自然天地融为一体的情,是在自然山水中倾听灵魂、谋求宁静的情。此段的核心在“幽”,既是景幽、境幽,又是情幽、心幽,诗人们曲水流觞、自在闲适。
  整个这一部分,文气流畅,自在无碍,紧系兰亭山水美景,记诗人流觞咏诗之雅事,简洁的字句散发出一种淡雅清幽的意味,给人宁静的享有。我们看到了亲近自然、逸情山水的魏晋风度。清、静、雅、幽,好一种兰亭集会。
  第二部分,从兰亭走向宇宙,从小我走向大我,从小美走向大美,从清“幽”走向极“乐”,山水之乐的情绪进一步高涨。从“朗”、“清”、“惠”、“和”到“大”、“盛”、“游”、“乐”,神游千里、心怀万物,乐从中生。天空明朗、空气清新、和风轻柔,自然的宁静、平和、美好使人心情舒畅,“天地人三参”,天、地、人是一种可以发生感应的关系存在,所谓异质同构,这是人独特的天人合一观念。人“仰观”、“俯察”,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下》:“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和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是一种“观物取象”的艺术措施。“俯仰”,指远近大小、上下宏微的观测,由表及里,去伪取真,从天地人文万物中摄取最有象征和指引意义的形式,以达到“通德”、“类情”的目的。《周易》“俯仰”之“观”体现了古人思维的独特性,不单纯是指一般意义上对外物的观照,更是给天地万物予以精神意义、对宇宙生命豁然会通,是高度抽象性的审美体验,对哲学和文化艺术影响深远,王羲之“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就是此理

2022年山水之乐死生之悲——王羲之《兰亭序》思想论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读书百遍
  • 文件大小22 KB
  • 时间2022-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