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与现代性讲义
安东尼•吉登斯男爵(AnthonyGiddens1938年1月18日一)英国社会学家。1938年生于英格兰伦敦北部,早年曾在赫尔大学、伦敦经济学院和剑桥大学学习。后任剑桥大学教授。伦敦经济学院前院长(1997学视角〃,这与罗尔斯从政治学角度、哈贝马斯从哲学形而上学的角度研究现代性问题相辉映,从而奠定了吉登斯在现代性学术星空中的独特地位。1994年,他又出版了《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一书,本书是前一著作的系统展开,全面阐述了现代性对个人生活形成的巨大冲突,表明了高度现代性条件下的人类生活状况。
第五,对现代政治的重建。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吉登斯对现代政治发展投入了越来越多的注意力,并系统提出了他对于现代政治发展的设想一一〃第三条道路〃。〃第三条道路〃不仅对全球学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而且还启发了一大批政治领导者的思维01998年之后,在吉登斯理论思维的影响下,布莱尔、克林顿等西方国家领导人纷纷标榜〃第三条道路〃的政治主张,欧洲一时间变成了所谓〃粉红色的欧洲〃。吉登斯也由此被誉为布莱尔的〃精神导师〃。第三条道路的理论成果主要体现在两本书上,一是《超越左与右》,二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前者承接现代性的研究话语,凸显了现代性的风险和威胁,表明了转变政治思维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它突破传统非此即彼的政治思维,系统提出了〃中左政治〃的主张,这一主张表现在变革福利国家、实现能动性政治、化解军事暴力威胁等方面。而第三条道路的更具操作性的主张则主表现在后一本书上,它实际上是这一政治主张的操作手册。
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
第三条道路简介:“中间道路”2•在当代是指一种适应科技、经、社会、阶级和生存环境等各方面全球性变化的“中间偏左”的会民主主义政治哲学或理论3•道路概括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外其他选择的思这个名称最早于1900年代庇护十一世(第257任教皇)提出,他认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也不合适,希望找到走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中间的“第三条道路”,其后不断有人开始在这条道路上不停钻研,但当时这个概念还是相当模糊。1938年,英国保守党代表麦克米伦(HaroldMacmillan)写了一本名为《中间路线》(TheMiddleWay)的著作,其后他在1957年至1963年就任英国首相也是套用这个政治理念来管治英国。在1950年代,这种观点被德国秩序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威廉汉姆•勒普克所发展完善为社会市场经济。在1960年代,著名的捷克经济学家奥塔•塞克(OtaSik)对理论化整套第三条道路作出重大的贡献。到了1990年代,撒切尔政府和罗纳德•里根政府,将经济上缓和管制、个人主义以及全球化等理念融合进主流的左翼思想,许多政治家倾向于用“第三条道路”来形容这种新政。而这个名称也经常被作为新自由主义社会经济政策的别称。就这样,这个理念成为现代欧洲民主社会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尤其对于一些社会民主党派和美国民主党
成员来说,这个理念是其核心思想。曾任英国首相的工党领导托尼•布莱尔(TonyBlair)受到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纪登斯(AnthonyGiddens)影响,他在竞选期间以“第三条道路”作出竞选口号,结果使工党在野18年后,终于在1997年赢得了大选,重新上台,故他被视为体现“第三条道路”理念的表率者。有些人却误以为“第三条道路”是由托尼•布莱尔提倡或创造的,其实是错误的。
结构化理论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现代西方社会理论界中长期以来形成了两大明显对立的理论派别:(1)强调结构的各种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2)强调个体的各种解释学思想传统。事实上,就形成了传统理论中微观与宏观理论、主体(人)与客体(结构)、个人与社会、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上的二元对立局面。有学者评论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是当代社会学理论的转向,正是通过对于现代西方社会理论的广泛考察,吉登斯系统概括了西方社会理论中长期存在的两种对立的理论分野:从结构出发看待社会的客体主义和从行动出发看待社会的主体主义,揭示了其中根深蒂固地存在的行动与结构的二元对立,并且把其归结为社会理论的本体论问题。
客体主义是指功能主义(包括系统理论)和结构主义,它是二战以后大部分时间里的主流共识,在功能主义和结构主义之间,尽管存在着某些明显的差异,但是仍然具有某些显著的相似之处,即都倾向于自然主义和客体主义的立场。在结构主义与功能主义那里,社会事实具有独立于人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对人的行为的某种强制性,社会整体不能化约为各组成部分之和,相对其个体组成部分(即那些构成它的人类主体行动者)而言,社会整体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因而分析社会的实体性结构具有首要的地位和意义。
主体主义主要包括解释学和各种形式的“解
安东尼·吉登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