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z.
灸法在我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其治疗效果已为无数临床实践所证实。而对其机制的认识,仍是一个未解的迷。现阶段认为灸疗作用机制与以下5个方面有关。
局部刺激
艾灸疗法是
人生赖阳气为根本,得其所则人寿,失其所则人夭,故阳病则阴盛,阴盛则为寒、为厥,或元气虚陷,脉微欲脱,当此之时,正如"素问·厥论"所云:“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阳气衰微则阴气独盛,阳气不通于手足,则手足逆冷。凡大病危疾,阳气衰微,阴阳离决等症,用大炷重灸,能祛除阴寒,回阳救脱。此为其他穴位刺激疗法所不及。宋代"针灸资生经"也提到:“凡溺死,一宿尚可救,解死人衣,灸脐中即活〞。"伤寒论"指出:“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下利,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无脉者,灸之〞。说明凡出现呕吐、下利、手足厥冷,脉弱等阳气虚脱的重危患者,如用大艾炷重灸关元、神阙等穴,由于艾叶有纯阳的性质,再加上火本属阳,两阳相得,往往可以起到扶阳固脱,回阳救逆,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在临床上常用于中风脱症、急性腹痛吐泻、痢疾等急症的急救。
升阳举陷
由于阳气虚弱不固等原因可致上虚下实,气虚下陷,出现脱肛、阴挺、久泄久痢、崩漏、滑胎等,"灵枢·经脉"篇云:“陷下则灸之〞,故气虚下陷,脏器下垂之症多用灸疗。关于陷下一症,脾胃学说创始者李东垣还认为“陷下者,皮毛不任风寒〞,“天地间无他,唯阴阳二者而已,阳在外在上,阴在内在下,今言下陷者,阳气陷入阴气之中,是阴反居其上而复其阳,脉证俱见在外者,则灸之〞。因此,灸疗不仅可以起到益气温阳,升阳举陷,安胎固经等作用,对卫阳不固、腠理疏松者,亦有效果。使机体功能恢复正常。如脱肛、阴挺、久泄等病,可用灸百会穴来提升阳气,以“推而上之〞,又如"类经图翼"云:“洞泄寒中脱肛者,灸水分百壮〞。总之,这也是灸法的独特作用之一。
拔毒泄热
-
. z.
历代有不少医家提出热证禁灸的问题,如"圣济总录"指出:“假设夫阳病灸之,则为大逆〞;近代不少针灸教材亦把热证定为禁灸之列。但古今医家对此有不同见解。在古代文献中亦有“热可用灸〞的记载,灸法治疗痈疽,就首见于"黄帝内经",历代医籍均将灸法作为本病证的一个重要治法。唐代"备急千金要方"进一步指出灸法对脏腑实热有宣泄的作用,该书很多处还对热毒蕴结所致的痈疽及阴虚内热证的灸治作了论述,如载:“小肠热满,灸阴都,随年壮〞,又如“肠痈屈两肘,正灸肘锋利骨各百壮,则下脓血,即差〞。“消渴,口干不可忍者,灸小肠俞百壮,横三间寸灸之〞。金元医家朱丹溪认为热证用灸乃“从治〞之意;"医学入门"则说明热症用灸的机理:“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医宗金鉴·痈疽灸法篇"指出:“痈疽初起七日内,开结拔毒灸最宜,不痛灸至痛方止,疮痛灸至不痛时〞。总之,灸法能以热引热,使热外出。灸能散寒,又能清热,说明对机体原来的功能状态起双向调节作用。特别是随着灸增多和临床范围的扩大,这一作用日益为人们所认识。
防病保健
我国古代医家中早就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防病于未然〞、“治未病〞的学术思想,而艾灸除了有治疗作用外,还有预防疾病和保健的作用,是防病保健的方法之一,这在古代文献中有很多记载。早在"
艾灸的作用机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