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读《伊索寓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 、整体把握文章,理清文章的思路。 2 、研读作者关于九个故事的议论,解决疑点,读懂这篇含蓄甚至隐晦的文章。 3 、在研读过程中理清思路,揣摩语言,概括要点,筛选信息,把握文意。这样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质疑解难,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 4 、理解难句含义。难点重点: 1 、第一部分(前两个自然段)为什么要从两类人、两种关系说起? 2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怎样理解? 教学过程: 二、解题、简介作者伊索(约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寓言作家。传说原为奴隶,后获得自由。善讲寓言故事, 讽刺权贵, 终遭杀害。所编的寓言陆续经后人加工,以诗或散文形式发表,成为现在流传的《伊索寓言》,其中《农夫和蛇》、《狼和小羊》等寓意深刻, 常被引用。有各种文字译本, 对欧洲文学中的寓言创作,影响很大。关于作者请同学们参看课后的插说内容( P44 ) 三、学生默读全文,思考总体结构、研讨。四、学生朗读 1、2 自然段,质疑解难。课文开始为什么要从两类人、两种关系说起? 五、学生朗读第 3 自然段,质疑解难。(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1、“它至少给予我们三重安慰”应如何理解? 2、“觉得有好多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是不是反语? 六、引导学生对九个故事进行研读、解决疑点。 1 .学生读蝙蝠的故事,让学生研读后,说一说寓言的原意是什么,作者提出了什么新的见解(以下八个故事,研读的步骤同此)。明确: 原意是讽刺没有独立人格的人, 他们附炎趋势, 仰人鼻息, 毫无原则可言。作者议论“人比蝙蝠就聪明多了。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2 .学生读蚂蚁和促织的故事,研读、讨论。明确: 原意是讽刺只图安逸, 只想不劳而获的人。作者议论“促织饿死了, 本身就做蚂蚁的粮食; 同样, 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 到了死后偏有一大批人靠他生活, 譬如写回忆怀念文字的亲戚和朋友, 写研究论文的批评家和学者等。”作者指出了作家与亲朋好友、批评家和学者的关系。请仔细分辨,这里的“蚂蚁”指什么?这里的“促织”指什么? 3 .学生读狗和自己的影子的故事,研读、讨论。明确:原意是讽刺贪婪和多疑。作者议论“不自知的东西,照了镜子也没用”。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4 .学生读天文学家的故事,研读、讨论。明确:“他只望着高处, 不管地下”结果“失足掉在井里”, 原意是讽刺 2 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一心想往上爬却必然摔跤的人。作者议论“下去之后,决不说是不小心掉下去的”,“就是下去之后,眼睛还是向上看的。”作者对“天文学家的故事”的体会是什么? 5 .学生读乌鸦的故事,研读、讨论。明确:“乌鸦把孔雀的长毛披在身上, 插在尾巴上, 到上帝前面去应选”, 原意是讽刺伪装者,它惹起众怒,下场可悲。作者的议论:“这只乌鸦借来的羽毛全给人家拔去,现了原形,恼羞成怒, 提议索性大家把自己天生的毛羽也拔个干净, 到那时候, 大家光着身子, 看真正的孔雀、天鹅等跟乌鸦有何分别。这个遮羞的方法至少人类是常用的。”这句话讽刺的是什么人? 6 .学生读牛跟蛙的故事,研读、讨论。明确:“牛有我这样大吗? ”原意是讽刺不自量力、夜郎自大的人。作者的议论,“我们每一种缺陷都有补偿,吝啬说是经济,愚蠢说是诚实,卑鄙说是灵活,无才便说是德……”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各得其所,当然会相安
读伊索寓言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