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山善会禅师论“祖意教意”陈坚山东大学佛教研究中心( 电话: ********** E-mail:******@sdu.) 一在印度的时候,佛教将自己称为“内学”或“内法”,而将别的宗教和哲学流派称为“外学”或“外道”。不过, 大家千万别将佛教所说的“外道”等同于基督宗教所说的“异端”。当基督宗教说你是“异端”的时候,那就意味着你是错误的、邪恶的、不可救药的, 而当佛教说你是“外道”的时候,其意思只是说,你是佛教以外的一条“道”。请注意,佛教并没有说你不是“道”, 你依然还是“道”, 只是与佛教相比, 你是小道或偏道, 不是大道或正道( 佛教有所谓的“八正道”)。总之, 佛教并没有说“外道”不对, 只是说相对于佛教而言,“外道”还不够好, 这就好像我们要从济南到北京, 坐高铁是正道, 既快捷又方便而且还舒适,很好。不过,济南到北京也并非就是高铁一条道,高铁之外还有道,比如, 你可以乘普通列车, 或者坐汽车从公路上走, 抑或选择飞机也行, 都能顺利到达北京, 那也是“道”, 只是跟高铁相比, 它们作为“道”可能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 就拿飞机来说吧, 虽然比高铁快, 但一来价格贵, 二来进出机场比较麻烦, 而且还经常不准时。言归正传回到佛教,佛教就像一条通往“解脱”的高铁,但它也并不完全否定“外道”,它对于“外道”也是承认其有一定的价值的。佛教的上述“内外”之分,随着佛教之传入中国而传入中国,并在中国佛教界不温不火地流传着,从唐代义净法师( 635 — 713 ) 的《南海寄归内法传》到近代欧阳竟无( 1871 — 1943 ) 在南京创立的支那内学院, 其中的“内法”、“内学”都是指的佛教。不过, 在漫长的中国佛教史中,佛教“内外”的所指也曾发生过变化,而这一变化乃是与禅宗有关。禅宗自称“不立文字, 教外别传, 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 刻意将自己与佛教的其他宗派(比如天台宗、华严宗等) 区分开来, 说自己是“宗门”, 其他宗派是“教下”, 自己的思想乃是佛陀的“教外别传”, 而且还是通过内在的心“以心传心”, 而不是通过外在的文字来传的,这几乎都成了禅宗的常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禅宗的如此自况让人们既可以说它是“内”, 也可以说它是“外”。从“教外别传”的角度看, 禅宗是“外”; 而从“以心传心”的角度看, 禅宗又成了“内”。不管是“内”还是“外”, 反正禅宗就这么在自己与佛教的其他宗派之间划出了一条“楚河汉界”。话说佛陀成道后, 来到世间传播佛法,“佛以一音演说法, 众生随类各得解”, 佛法在佛与众生之间口耳相传, 这是语言文字层面的佛法传播。然而,佛法无边,佛法博大精深,语言是难以穷尽佛法的,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意义上, 语言文字在传播佛法上都是有限的而且都会有点黔驴技穷的意思, 那怎么办呢?智慧的佛陀当然是有办法的。有一天, 只见又有一群众生聚集在佛陀面前希望听他说法, 这次佛陀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开口说话, 而是从背后拿出一枝花来, 在众生面前举着晃一晃, 什么话也不说。大家愕然, 你看我, 我看你, 面面相觑, 不知何以, 众人中唯有迦叶看后会心一笑, 这便是被称为禅宗第一“公案”的“佛陀拈花,迦叶微笑”。①迦叶的这一笑乃是对佛陀没有或无实际上,密宗中也有类似于禅宗“拈花”的“公案”。话说唐代“密宗三大士”之一的不空法师( 705 — 774
夹山善会禅师论“祖意教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