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出路一、山西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一) 取得的初步成效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1] 十七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农村是中国经济社会的基础,没有农村的生态文明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生态文明。因此, 建设农村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早在 1994 年6 月,我省就开展了有关农村生态建设的一些活动, 以副省长为组长八个厅局领导参加的“山西省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领导小组”,重点扶持了闻喜、河曲、中阳、壶关、祁县、平陆、绛县、垣曲、稷山、洪洞、长子、陵川、平遥、吉县 14 个生态农业试点县,并以晋政发( 97) 105 号文件做出了《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生态农业建设的决定》, 决定从 1998 年起, 把生态农业建设纳入省计委、省财政预算, 每年投入 2400 万元, 重点扶持建设生态农业样板示范县。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 山西省生态农业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生态种植面积逐年增加, 绿色农产品已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切入点; 节水灌溉技术初步得到了推广与应用;林业生态建设与水土保持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近些年来随着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我省对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也正在逐步兴起,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例如, 太原市为建设生态文明村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活动。我市环保局局长陈继光介绍,目前全市已有 11 个县、 17 个乡镇、 58 个农村创建成为生态示范区、生态乡镇和生态村。此外, 我省还有一些农村地区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百村竞赛”活动, 这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二) 存在的相关问题虽然我省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从总体上看,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影响着我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具体表现为: 1 、农业生产资料使用不合理由于化肥、农药、地膜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不合理使用和处置, 造成我省农村农业面源污染严重。 2011 年我省化肥施用量继续增加, 化肥的超量使用已经导致我省地表水及地下水污染加剧, 而农药的滥用又导致其在环境及农副产品中的残留现象变得日益严重。据统计,山西农药用量从 1952 年的 312 t 猛增至 1980 年的 × 104 t,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 农药用量一直稳定在 2× 104t 左右, 种类也由几种上升到 100 多种。[2] 而农药利用率低是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一般情况下, 喷施的液体农药仅有 20% — 30% 的药剂附着在植物体上, 1%-3% 接触目标害虫, 约有 70%-80% 的农药直接进入环境。[3] 进入空气、土壤、水体环境的农药对农村生态环境和农产品均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 后果严重。农用地膜的使用虽然在土壤保温、保水、保墒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和农业生产, 但随着农用地膜使用量的逐年增加, 其污染越来越突出了。由于废地膜不容易分解和腐烂, 残留在农田土壤中, 既污染土壤, 妨碍耕作, 又破坏耕层结构, 阻碍水肥输导, 影响土壤的通透性和作物的正常发育, 导致了农作物的减产。 2、农村生活垃圾污染严重,农村工业污染突出在城市生态化改造过程中, 城市环境日趋优越, 但农村环境的污染问题受到的关注却相对较少。随着我省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农村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和堆积量在逐年增加, 农村生活垃圾的种类也在不断增多,而绝大多数生活垃圾没有经过统一无害化处理, 导致我省农村垃圾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甚至呈现出现了“围村、塞河、堵门”之势”。在一些农村地区, 随意丢弃垃圾现象也时常发生, 生活垃圾暴露堆放, 特别是在夏季, 到处蚊蝇滋生, 臭气熏天, 影响农村环境。垃圾长期堆放会产生渗出液,生活垃圾渗出液属高浓度污水, 会严重污染水体, 而生活垃圾及其滤出或滤涸液中所含的有害物质会改变土壤结构,致使土壤的净化能力日趋饱和。[4] 此外,生活垃圾经微生物分解作用, 不但产生氨、硫化氢等恶臭气体, 还能产生大量甲烷气体, 不仅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而且畜禽摄入含污染物过多的饲料后, 会致病或死亡,导致农业生产的经济损失。我们知道乡镇企业在推动我省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随着我省乡镇企业的发展, 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排放总量很大, 少数乡镇企业受经济利益的驱使, 不惜以环境作为代价, 有的企业虽有治污设施, 但长期闲置, 没有正常运行; 有的乡镇企业还私设排口, 偷排现象严重, 不少锅炉窑炉生活大灶烟超标严重。同时由于经营者的短期行为,使一些
山西省生态文明建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