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国幼稚教育改革的历史启示(1).doc


文档分类:法律/法学 | 页数:约1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1 中国幼稚教育改革的历史启示(1)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现代教育迅速发展的时期,各种教育新思潮风起云涌, “民主与科学”“教育救国”成为时代呼声。中国幼教界亦乘风逐浪, 掀起了幼稚教育中国化的改革运动。改革主要针对民国前期各种外国教育思潮倾门而入, 中国幼教界一味模仿抄袭, 从而迷失自我, 身患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三大顽症之现状; 运动以若干教育实验为先驱, 从教育目标、课程体系、师资培训三方面着手, 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中国人自己的学前教育体系, 继而带动了整个幼教界的本土化复归和进一步发展, 使社会式学前教育——这个西方的近代文明之果, 在中国大地上落地生根, 开出本土之花。这场改革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陶行知、陈鹤琴、张雪门、张宗麟等。本文试对这些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及实验进行再认识, 以期获得可供解决今天中国幼教界存在的现实问题的一些有益启示。一、中国化幼稚教育目标的构建陶行知毕其一生对改革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建立适合 2 中国实际的教育, 进行了不懈的实践和探索。他不仅在理论上提出应改革当时幼稚园的三大弊病——外国病、花钱病和富贵病,呼吁“用科学的方法去实验,去建设一个中民的乡村幼稚园”,还于 1927 年创办了我国第一个乡村幼儿园——南京燕子矶幼稚园, 从而初步构建了幼稚教育新目标——中民的幼稚教育。陈鹤琴是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奠基人之一,是幼稚教育中国化运动的中坚。 1927 年陈鹤琴等发表《我们的主张》,提出了建立中国式幼稚教育的十五条主张, 勾画了中国化幼稚园的雏形,主张第一条便是“幼稚园要适应国情”,并以适合国情为指导思想, 构建了一系列中国化的细化的可操作的幼稚教育目标。张雪门毕生从事我国学前教育事业,他对幼稚教育的意义和目标的认识尤为深刻。 1936 年,华北危急、国难深重时, 他提出幼稚教育应为改造民族的幼稚教育, 并拟订了改造民族的幼稚教育的四项目标:“(一) 铲除我民族的劣根性;(二) 唤起我民族的自信心; (三)养成劳动与客观的习惯态度; (四) 锻炼我民族为争中华之自由平等, 而向帝国主义作奋斗之决心与实力。”张雪门的改造民族的教育目标是中国化幼稚教育目标的集大成者, 它的提出, 标志着中国化幼稚教育 3 目标的完满建立; 同时, 也意味着中国确立了真正意义上的自己的幼稚教育。二、本土化幼稚园课程的探索陈鹤琴与他的学生张宗麟在南京鼓楼幼稚园进行的课程实验对幼稚教育中国化至关重要。该实验本着不强制儿童做机械的工作的原则, 根据本土季节的变化来设计课程, 选择教材; 教学采用游戏式的方法, 并为此设计了许多富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教具, 如读法教学中的缀法牌、挂图, 算术教学中的点数牌、滚珠盘、旋珠盘、初学加法片等。 1928 年他们在反复实验的基础上, 制定出幼稚园课程规划, 并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被正式定为中国第一个幼稚园课程标准。直至解放后全面学习苏联为止, 我国幼教界通行的一直是陈氏所创造的以本土季节变换为中心的活动课程, 他所编的中国化的幼儿故事、幼儿园设备标准等更使后人受益无穷。张雪门一生致力于中国幼稚园课程研究。早在上世纪 20年代末, 他就提出课程是适应儿童生长的有价值的材料, 而生长有因时因地的差异, 应区别对待, 因此课程的内容应来源于儿童的现实生活。 1970 年, 他在台湾出版《中到台湾的近 40 年的课程研究作 4 了总结。书中把“课程须和儿童的生活联络”作为课程标准第一条。他于 1966 年初步完成的“行为课程”体系则生动再现了中国儿童的现实生活,无处不渗透着中国化的精神和理念。看陈鹤琴、张宗麟、张雪门的本土化课程观,不难找出他们的共同点——对儿童直接经验的重视, 对中国现实生活的重视。这两点是他们的课程取得成功推广的根本原因, 也是我们进行课程改革可借鉴的重要经验。三、适合国情的幼稚师范体系的建立陶行知认为旧的幼稚师范的最大缺憾是培养的学生理论脱离实际, 连一所像样的幼稚园都办不起来, 所以要改革训练教师的制度。新型的幼师, 是招收中学生, 以幼稚园为中心, 学生既在课堂上学习基本理论知识, 又在幼稚园中学习如何办幼稚园。陶的办校思想对今天幼稚师资教育的理论脱离实际的弊病无疑是一剂良方。为真正实施改造民族的幼稚教育,张雪门认为幼稚师范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为普及平民幼稚教育, 具有改造民族素养的新一代国民而献身的幼儿教育师资。他把这个总目标落实到师范生的各科学习和各种活动中, 无论是孔德师范的“骑马 5 者应从马背上学”,还是北平幼稚师范的乡村教育实验区,都使学生从社会实践中体会到中国需要教育之迫切、自己能为教育事业献身之光荣。陈鹤琴建立的幼稚师范教育体系是他的活教育理论的实践运用。强调教育与生活现实、

中国幼稚教育改革的历史启示(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apanghuang9
  • 文件大小82 KB
  • 时间2017-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