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素质教育的伦理学思考的论文.doc浅析素质教育的伦理学思考的论文论文关键词: 素质教育; 伦理学; 教育伦理论文摘要: 目前的素质教育推进过程中存在很多现实问题,中学教师面临着“要升学率”还是“要素质教育”的两难选择。一些教师因为强行推进素质教育而出现教育伦理方面的困惑,职业良心遇到挑战,教师幸福感大打折扣。因此,要在符合教育伦理规范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推行,才能事半功倍。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逐渐成为教育界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专门对如何推进素质教育作了决定,素质教育话题也成了近年来全社会的热点之一。遗憾的是,在素质教育成为热门话题的今天,素质教育的前线战士( 一线教师)却面临着“要升学率”还是“要素质教育”的两难选择。一些教师出现教育伦理方面的困惑,职业良心遇到挑战,教师幸福感遭受严重挫折。这一现象已经成为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笔者从伦理学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思考,希望能对素质教育的顺利推进有些帮助。一、“素质教育”在教育伦理上的困惑 1. 概念不清导致伦理困惑所谓素质教育,其最基本的内涵,是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更完整一点的表述应该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可是现实生活中,素质教育的内涵被演绎得面目全非,关于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越来越模糊起来了; 一会儿有权威人士说“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 素质教育的“创新”说) ,一会儿又有专家指出“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观念”( 素质教育的“观念”说) ,还有一些所谓的“专家”断章取义,居然认为“开展素质教育就是要学生多参加各种课外活动”( 素质教育的“活动”说)。. 什么是素质教育,这本不是间题的问题之所以被提出来,主要是一些专家在强调某些观念时常常以偏概全,片面强调某一局部问题的重要性,结果往往导致理解上出现重大偏差。如素质教育的“创新说”,其本意是想强调创新的重要地位,但由于“创新”一词的可操作性不强,常常让人误解,陷人两难境地: 诸如教学方法的改革算不算“创新”? 教材改编算不算“创新”? 教学方法改革和教材改编是不是就等于素质教育? 从创新的角度去演绎素质教育理念,结果将会出现这样一种局面:“创新”强调越厉害,教师就越糊涂。“观念说”也是一样, “观念”说认为: 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观念,那么, 怎样才算是改变了观念? 全部取消考试算不算改变观念? 不考试了就是实施了素质教育吗?“观念”说语. 义不详,容易导致误解。“活动观”则将教师们导人了更大的误区—将素质教育与系统的知识传授对立起来了。等等,不一而足。伦理学界有一句被奉为银律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一名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在对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并不是非常清楚的情况下,在“素质教育运动”的舆论压力与考试指挥棒下的升学压力( 外在压力) 和教师的评价标准( 内在压力) 的冲突下,极不情愿地将“己所不欲”的事物被动地施之于教育对象身上,这势必带来教育伦理上的困惑。这种困惑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导致教师职业良心的出位。教师的良心是教师内省的阀门,是教师对自己是否履行了道德责任和对自己的教育言行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检查和监督,以及在精神上抵制错误观念的诱惑,选择正确道德行为的调节器。教师职业良心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自我修养和对该职业的道德认知。教师职业良心的形成过程是由“他律”转变为“自律”的过程。一
浅析素质教育的伦理学思考的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