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二
《青山到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相识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第八自然段:
彭总司令要求将岸英的遗体运回祖国,这是对领袖的爱戴和爱护;而朝鲜首相金日成则要求将岸英遗体葬在朝鲜,这是对中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①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就让我见见遗体吧!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是父亲对儿子很自然的一种感情,毛泽东想到儿子奔赴朝鲜战场时,自己因为工作繁忙未能去相送,作为父亲,谁又不想和死去的儿子见上最终一面呢?至此,一个普一般通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
生练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②然而,这种想法很快被打消了就敬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你是怎样理解毛主席这些想法的?
引导学生通过沟通收集的资料中很多志愿军牺牲在了朝鲜土地上,进而换位思索毛主席作为一名宏大的领袖的想法:想到还有许多的父母不能和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儿女相见,我又怎能特别呢?于是他做出了将儿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确定。这是宏大父爱的持续,是一位国家领袖从大局考虑问题的理智,是伟人的宽敞胸怀和国际主义精神的见证。
通过朗读体会主席冲突的心理。
⑷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从毛主席的这一连串的动作中,你能体会出什么?
当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由毛泽东签字时,他又迟疑了,黯然的目光,这是经验过哀思后的自然神情,转向窗外、指指写字台、示意,这一连串的动作一方面表现他此时仍旧沉醉在对爱子的无限思念中。而一签字,就意味着毛泽东恒久也见不到自己的爱子了,岸英将恒久留在了异国他乡,真是落笔千钧啊!这一处细微环节描写进一步表现出毛泽东是伟人,也是凡人。
⑸青山到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谁来谈谈对这两句诗句的理解?马革裹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东汉名将马援曾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动了一层,因而有了《已亥杂诗之一》中的青山到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忠骨指忠臣的遗骸,在这里指毛岸英烈士的遗体。何须指为什么要,含有用不着,不用的意思。马革裹尸就是用战马的皮把尸体包袱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需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这里既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又表明白毛泽东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看法,即敬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⑹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联系前文青山到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你能想象那天晚上毛主席在作为一个父亲和一个领袖时的冲突困难的心理吗?
我们不由得不说:毛泽东是平凡的,更是宏大的!
四、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从以上的语句中我们体会了毛主席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那么,这些语句在体现人物的情感世界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之处呢?引导学生通过举例说明。
1、通过对毛泽东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毛泽东的内心世界。
如语言描写:主席不由自主地喃喃地念着儿子的名字岸英!岸英!。又如动作描写: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还如神态描写: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哀思,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2、通过心理描写来突出性格特点:
那一次次的分别,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
五、总结全文
学完了课文,你对于毛主席这一伟人是否有了新的相识。假如有爱好,咱们在学完了这一单元之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