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群体内部互动行为
第八章 群体内部的互动行为
第三节 群体凝聚力
一、群体凝聚力的概念
群体凝聚力(group cohesiveness)也称内聚力,是指群体成员被群体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内的程度。
第九章 群体内部互动行为
第八章 群体内部的互动行为
第三节 群体凝聚力
一、群体凝聚力的概念
群体凝聚力(group cohesiveness)也称内聚力,是指群体成员被群体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内的程度。
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
成员对群体的向心力
群体成员的相互吸引
二、高凝聚力群体的特征
1、成员之间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人际关系和谐,彼此了解、信任与合作;
2、群体气氛民主,领导与其成员间的关系比较协调;
3、群体成员具有较强的归属感、尊严感和自豪感;
4、群体成员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积极参加群体组织的各种活动,敬业奉献,主动寻求责任,出勤率高;
5、群体的每个成员都喜欢其它成员,高度评价群体内其他成员;
6、群体可以帮助个体达到个人独自达不到的目标,为成员的成长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7、成员对群体拥有责任意识,自觉维护群体的利益和荣誉;
三、影响凝聚力的因素
群体凝聚力
领导威信与方式
群体间的竞争
成员的同质和互补性
群体的社会地位
群体规模
目标设置与结构
满足成员需要的程度
内部奖励方式
凝聚力有益于群体任务的完成吗?
四、凝聚力和生产效率的关系
一般认为,凝聚高的群体,其成员的满意度和士气比较高,有益于群体任务的完成。
可事实是不是这样呢?问题并不那么简单。
首先,高凝聚力可能表现出排斥组织内其它群体的倾向,从而,反而降低整个组织的效率。
所以,要保证群体凝聚力高的组织效率,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群体目标必须与组织目标相一致。
其次,群体凝聚力与生产率的关系:
是不是群体凝聚力高,就一定能够有高的生产率?
而凝聚力率低,就说明群体生产率会低呢?
不是的。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群体凝聚力与生产的关系还受其它种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群体规范的影响。
沙赫特的重要实验
实验任务是制作棋盘,实验的自变量是群体凝聚力和对群体成员的诱导,因变量是生产率。
实验分为四种条件:
高凝聚力,低凝聚力
高诱导,低诱导
凝聚力的高低由指导者控制;
诱导则主要是以群体其它成员的名义写积极和消极的字条给被试,积极的诱导要求增加生产,消极的诱导则要求减慢完成任务的速度。
实验中共有4个制作棋盘的试验组和一个对照组。实验分为两个阶段,前16分钟没有进行诱导,被试收到中性字条;后16分钟,每组都受到6次诱导性字条。
实验结果见下图:
高凝聚力积极引导
低凝聚力积极引导
低凝聚力消极引导
对照组
时间
生产率
实验结果
高凝聚力消极引导
16分钟
第四节 群体决策
Click to edit company slogan .
Thank You !
2011群体凝聚力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