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论《诗经·小雅》怨刺诗的孤独美感.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论《诗经·小雅》怨刺诗的孤独美感
摘 要:《诗经小雅》怨刺诗表达了强烈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给读者带来了美感,包括阅读共鸣的快感、阅读悲剧的心灵快感。这种孤独美感赋予了《诗经小雅》怨刺诗永恒的生命力,对后世文学也有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
论《诗经·小雅》怨刺诗的孤独美感
摘 要:《诗经小雅》怨刺诗表达了强烈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给读者带来了美感,包括阅读共鸣的快感、阅读悲剧的心灵快感。这种孤独美感赋予了《诗经小雅》怨刺诗永恒的生命力,对后世文学也有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诗经小雅》 怨刺诗 孤独 美感
先秦文学是文学的产生和初创期,在形式上不如后世文学成熟完善。因此若据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观点来看,先秦文学的文学性不够强;然而,若论文学的审美属性、文化属性等,先秦文学不逊于甚至可以说超过了后世文学。先秦文学具有震撼人心的精神美。受先秦文学"文史哲不分'观点和文教观念的影响,研究者常以哲学和政教思想来解释先秦文学,而忽略了先秦文学的精神美及它给读者带来的审美体验。先秦文学中文学形式感较强的《诗经》亦难以幸免,对《诗经》的经学阐释远远多于文学阐释,文学阐释亦多在题旨方面,审美价值研究则相对较少。
先秦诗歌发展由宗教颂赞祷祝诗发展到政治叙事诗,再演进到言志抒情诗,奠定了诗歌主抒情的发展方向。《荀子大略》讲"《小雅》不以于污上,自引而居下,疾今之政,以思往者,其言有文焉,其声有哀焉'。《小雅》的怨刺诗表达了诗人对国政、时弊、自身遭遇的幽怨感叹,是《诗经》言志抒情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小雅》怨刺诗抒发的幽怨感叹之情传递着深沉的孤独感,而这却被"《小雅》怨诽而不乱'(《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之类的诗教评论带过。
《小雅》怨刺诗表达了强烈的孤独感,这可以给读者带来孤独的审美体验。虽世殊事异,但如今的读者依旧可以与《小雅》中的那些怨刺诗达到心灵上的共鸣。这不仅是因为这些诗歌体现了忧国哀民的责任心、遭谗受累的哀怨心,更是因为责任心、哀怨心背后表达出的孤独。"其实美学的本质或许是孤独。'{1}孤独是可以作为审美对象的。孤独本身就有着一种美感,而读者和文本对话后产生共鸣更是一种美感,一种阅读的快感。《小雅》怨刺诗便表现了此种美,而这美感又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诗经小雅》怨刺诗的孤独美
《诗经小雅》怨刺诗整体展现了强烈的孤独感,包括离家劳役的孤独、遭谗被排斥的孤独,还有不被人理解的孤独。

家是个体在社会的一个附着点,远离家乡或父母的个体是孤独的。《蓼莪》篇被方玉润评为"千古孝思绝作'{2}。诗先言"父母劬劳',对 父母"欲报之德'是"昊天无极'。有父母在是温暖的,而诗人却"我独不卒',不能和父母一起,不能终养父母。于是诗人感慨道:"民莫不,我独何害!'一个"独'字表达了诗人对父母的思念,表达了诗人无父无母的孤独。
在《诗经》时代,臣子服务于君王,"王事靡'是常态,臣子在外奔波便不能和家人共处。如《四牡》:
四牡,周道倭迟。岂不怀归?王事靡,我心伤悲。
四牡,骆马,岂不怀归?王事靡,不遑启处。
翩翩者,载飞载下,集于苞栩。王事靡,不遑将父。
翩翩者,载飞载止,集于苞杞。王事靡,不遑将母。
驾彼四骆,载骤。岂不怀归?是用作歌,将母来谂。
臣子在外马不停蹄地奔波,飞翔的鸟儿尚且可以还巢休息,

论《诗经·小雅》怨刺诗的孤独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892629196
  • 文件大小20 KB
  • 时间2022-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