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格理 [麦格理受挫]
坏消息一个接着一个。对于澳大利亚最大的投行麦格理集团来说,在其三十多年的发展旅程中,近两年算得上是“艰难时日”。 4月27日,麦格理集团发布了截至2012年3月31日的本财年报告,其盈利麦格理 [麦格理受挫]
坏消息一个接着一个。对于澳大利亚最大的投行麦格理集团来说,在其三十多年的发展旅程中,近两年算得上是“艰难时日”。 4月27日,麦格理集团发布了截至2012年3月31日的本财年报告,,触及8年来的低位,甚至比经验金融危机的2008财年还低。此前,信用评级机构穆迪于2012年4月将其长期信用评级下调至2A级,这在其即将发行期限长达45年的金融债券以补充资本的当口无疑是临门一击。 麦格理全球化进程裹足不前的同时,其在中国内地的征程,好像也并不夺目。一位国际投行人士更将其总结为,“一步慢,步步慢”。从1994年到2005年蜗居香港市场的迟疑不决,已使得其错过了最佳的扬名时机。尽管随后奋起直追,但已“无力回天”。 虽然有业内人士戏谑地称,以近期的市场状况看,“国际投行裁员不是新闻,不裁员才是”。但是誓言要“从二线投行进入亚洲一流阵营”的麦格理在这一轮危机中,成为了二线投行跃进受挫的样本。 “一步慢,步步慢” 作为一家发家于澳大利亚的投资银行,麦格理素以低调和保守著称,也很少像其他国际对手那样大量涉及高风险的衍生品业务。 一个例证是,在金融市场风声鹤唳的2009年,麦格理全球总裁摩尔亦可以骄傲地宣称手持320亿澳元现金,当年录得9亿澳元的净利润,在国际投行中一枝独秀。 这种极度稳健的风格体现在中国市场上即是,尽管其1994年就在香港设立分公司,并通过投资香港上市公司合生创展接触中国市场,但随后的十年里它却始终没有深化内地市场。而此时正逢中国国企改制上市引入战略投资者热潮,堪称国际投行在华的黄金十年。 痛定思痛的麦格理在2006年引入了时任德意志银行董事总经理、中国区主管翟隽掌管承销业务。 这位充溢冲劲的干将经验传奇,在北京高校读书时即为学联副主席,但却在1990年抛弃即将完成的北高校业,远赴澳洲学习金融。在完成学业之后,他辗转雷曼兄弟、高盛、德意志银行等诸多投行。在投行征程中,其参加了一系列炫目的“大交易”,其中包括中石油海外上市,32亿美元的中国神华H股上市。 一位资深投资银行家认为,“北京高校学联副主席的身份让他在体制内结交了众多挚友。这些挚友在十多年后成为其拿下大项目的最大助力。”翟亦在一次演讲中认为“对自己帮助最大的是北大校友”。 在翟的加入下,麦格理也在中承销方式分到一杯羹。 “麦格理在风格上与其他在中国的国际投行大不一样,手段更加生猛。它敢于向企业报出高价抢项目,也因此得罪了一些同行。”前述资深投资银行业人士称。 但与一线投行相比,麦格理的业绩差距始终没有被缩小。依据汤森路透统计统计数据,2011亚洲投行排名中麦格理名列第九,其在股票承销、债券承销等方面与前三名差距颇大,而这已然是它在华十几年来的最好成果。 究其缘由,翟的经验虽然闪烁,但其优势所在―与体制内紧密相连的大项目时代早已过去。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市场主流,已经是国企如何回来国内市场。 限于政策法
麦格理 [麦格理受挫]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