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高中古典诗词教学应凸显审美性.docx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高中古典诗词教学应凸显审美性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语文的课程性质部分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全文中“审美 
 
高中古典诗词教学应凸显审美性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语文的课程性质部分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全文中“审美”一词共21次提及,其中“审美能力”出现3次,“审美情趣”出现2次,“审美体验”出现2次,“审美意识” 出现2次。这些数字表明,高中语文教育要凸显审美教育。
中国古典诗词极具审美特质,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容易引发审美过程中“模糊”的体验,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实现审美的愉悦。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四句诗涉及到了“人”、“夜”、“月”等物,都是“非专指”名词,就使我们看到永恒的宇宙中的一幅美的画面,在我们沉浸其中时,其中所说的“人”的含义就变得模糊起来,它似乎是指诗人,但又不是指诗人,它一会儿变成我们自己,一会又不是指我们自己,最后,它似乎变成了一个置身于宇宙的动静变化之中,与宇宙化为一体,进入物我不分的境界“人”。 很明显,“非专指”使这首诗中“人”的意义范围得到急剧扩大,产生极强的艺术想象力和感染力,像李煜的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欧阳修的“泪眼问花花不语”、苏轼的“拣尽寒枝不肯栖”等等诗句,都有“非专指”性的词,“锁”、“花不语”、“不肯栖”内涵丰富,意蕴无穷。“诗词的模糊语言还有一种表现,就是通过名词的依次排列,舍掉主谓关系的语法功能,利用名词所代表的意义组成特定的画面。如:‘古道西风瘦马’,‘杨柳岸晓风残月’,‘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样的句子只把几种与游子凄楚孤寂辛苦的情境有关的典型事物排列出来,引出人们的感情,从而收到动人的效果。”[1]
朱立元的《美学》详尽论述中国古典诗词三种审美形态:中和、气韵和意境。中和的审美特征就是“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2]“诗缘情,诗言志”诗歌抒发的情感具有中和之美,欣赏诗歌领略诗情使人达到一种宁静、舒畅的审美愉悦。中国古典诗歌无不体现中和的最根本、最高层次上的特征——天人合一。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白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王维的“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等等,浩瀚诗海到处洋溢着“天人合一”的中和之美。
气韵和意境这两种审美形态,完全来自中国古典诗词。古典诗词以其凝练富有韵律的节奏流行于千古的文化长河中,人们世代涵泳吟唱,陶冶了一代又一代。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以理解为诗教功能,也可以看出诗的易于传唱的特点。“《诗经》里有很多富有气韵的作品,其中最动人的莫过于《国风》中一些结合自然环境的描写来吟唱爱情的歌谣,比如《郑风·野有蔓草》、《秦风·蒹葭》。《诗经》采用叠章的形式,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离骚》想象丰富,文采瑰丽,音调婉转,这些特色也就是楚辞所特有的气
韵。”[3]“气韵在唐诗中达到不可逾越的高峰,气韵

高中古典诗词教学应凸显审美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科技星球
  • 文件大小23 KB
  • 时间2022-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