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拍卖
仲 维 中国艺术品屡屡拍出天价是“做局”还是爱国主义?
2010年以来,作为“另类投资”的中国艺术品交易市场可谓是“天价”连连:先是6月3日,北宋书法家黄庭坚的《砥柱铭》》,根据拍品的不同,分三种方式征收,即:能提供原值的,以转让收入减去原值和合理费用后的余额为基数,按20%税率缴纳;不能提供原值的拍卖品则按转让收入的3%计税,经文物部门认定的海外回流文物则按转让收入的2%计税。以这4年的拍卖成交总额为基数,即使按一般最普遍的3%征税,应缴税款也比实际纳税额高出许多。
“检验交易真实与否的最核心证据应该是纳税额,但因为外界无法取得真实数据,特别是某一拍卖品的单项纳税额,所以很难确定哪件拍卖品存在做局或假拍。不过,明显偏低的纳税额从整体上能反映出一些问题。”业内资深人士指出。由此可见,如果买卖双方和拍卖公司三方合谋,则完成这一天价游戏的成本中,最低的就是可能被稽查的税费。
对于拍卖中“天价做局”的目的,业内人士潘彦伯分析有两种可能,一是洗钱或避税,二是为炒高艺术品拍卖行情。业内人士指出,“文物收藏界算计无处不在,假拍也是其中一种。任由虚假拍卖泛滥,将对文物收藏、拍卖行业造成恶劣影响,会损害整个中国文物的品质和形象,也影响文物的传承。”
“瓷器爱国主义”
拍卖天价的出现还可以明确断定艺术品炒作集团的存在――艺术品价格被人为操纵,大部分天价作品的成交实际上是“虚假”交易。即使是一小部分真实的成交,这些天价作品的艺术水准和国际地位也被过于夸大。
明知是个“局”,那艺术拍卖的暴利游戏却越玩越火?一来是没人愿意揭露这个皇帝的新装;二来,艺术炒作集团总是能不断制造出新的买家来接盘。
在中国这两年的拍卖会上,一些很有钱的不懂艺术但爱好艺术同时容易冲动的新贵阶层非常多。他们也许是新上市公司的亿万富翁,也许是一个山西煤老板的后代,也许是一个餐饮连锁企业成功的单身富豪,也许是一个富豪家族的新掌门人。当然也包括一部分东南亚和海外富有的华侨。
在黄庭坚《砥柱铭》,2010年11月26日,一件清乾隆粉彩镂空瓷瓶在伦敦班布里奇(Bainbridge),创下亚洲艺术品拍卖成交最高纪录,刷新了中国最贵艺术品的历史。
据英国BBC等媒体报道,在拍卖前这个瓷瓶的预估价仅介于80万-120万英镑(约1285万元)之间,但最终的成交价格却高达原估价的四五十倍,让卖主和拍卖行都无法置信。古董交易专家表示,这个成交案最特别之处在于它并不是由苏富比或佳士得等国际知名拍卖行经手,而是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拍卖行――班布里奇拍卖行卖出。
而从英国媒体刊发的新闻图片可以看到,在拍卖会现场的竞拍者几乎全是华人。有英国媒体称,拍下这只瓷瓶的中国人来自北京。英国《金融日报》则将之形容为“瓷器爱国主义”,即随着中国的实力增强,中国富人正在不惜一切代价买回流失海外的文化遗产。而班布里奇拍卖行老板班布里奇则有另一番见解,“这并不是一个中国现象,这发生在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想买回自己国家的珍宝,这完全是合理的。前几年我们见证了俄罗斯版本的‘瓷器爱国主义’,现在随着中国实力的壮大,是该有个中国古董能
天价拍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