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背后的佛像拍卖
永乐佛像改写中国佛像成交纪录
不出所料,中国工艺品的拍卖纪录终于在中国诞生并由中国人创造――10月7日下午,在香港苏富比秋拍“佛华普照―重要明初鎏金铜佛收藏专拍”中,“大明永乐年施”()成为最贵的中国佛像。此前成交纪录为一尊明代大威德明王鎏金铜佛像保持,。
这场在香港会展中心展开的金钱战争吸引了全球收藏家的眼球。一位在场的朋友用“人山人海”描述拍场的壮观景象――据说,中贸圣佳总经理易苏昊先生走到场外接了个电话,就再也穿不过“人山”和“人海”了,只得站在门口透过人群的缝隙眺望。“大明永乐年施”铭款鎏金释迦牟尼佛像从4500万港元起拍,价格迅速拉升,至8000万港元后,主要是中国人的“内战”。具有标志意义的是,这尊佛像最终为中国内地藏家――手持353号牌的蔡铭超竞得。蔡铭超多年从事艺术品经营,2001年管理福建厦门国拍艺术品部,今年
8月初创建厦门心和艺术拍卖有限公司――记者第一次知道这家公司是8月下旬在第9届北京古玩艺术品博览会上,当时,“心和艺术”占据了精品展区的显著位置。蔡铭超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作为虔诚的佛教信徒,在佛诞2550年之际竞得此尊佛像,自感注定有缘,必将择吉地供奉;,他的底线是2亿港币。
“佛华普照―重要明初鎏金铜佛收藏专拍”是英国古董商斯比尔曼(Speelman)数十载心血结晶。此次拍卖被誉为托起中国佛像收藏进入精品化阶段的重要杠杆,14件(第805号拍品为一对金刚舞姿菩萨立像,实为15尊像)明永乐、宣德时期金铜佛像拍品是迄今水平最高的一次拍卖,业界人士以“顶级水平”评价。除明永乐鎏金金刚橛外,13件拍品成交,,7尊佛像成交额超过千万元――且5件刷新中国金铜佛像的成交纪录。成交价仅次于释迦牟尼佛像的是一对明宣德鎏金铜金刚舞姿菩萨立像,以5052万港元成为目前中国金铜佛像成交的第二名。
“佛华普照―重要明初鎏金铜佛收藏专拍”的成功标志着中国金铜佛像拍卖处于突飞猛进的阶段,收藏者的鉴赏水平及价格的承受力在迅速提高。据当时在现场的业内人士透露:成交的
13件拍品,中国人竞得6件:除蔡铭超外,一位上海藏家也竞得1件,香港古董商万先生和台湾藏家鲁先生各将2件收入囊中。分析人士认为,天价买家在内地的出现,将对中国佛像拍卖和收藏产生直接的影响,对中国古董板块未来的整体行情利好。中国内地市场巨大的吸纳量,势必将更进一步促进海外文物回流,同时,对回流文物也提出新的要求――高质量、精品化。
佛像拍卖趋向精品化
与香港毗邻的澳门,自今年春季崇源国际的挺进,标志着其艺术品市场的形成,在10月5日该公司的秋拍中,佛教文物上拍了24件(佛教造像20件),成交15件,。24件拍品中,金铜佛像、饰件占15件,成交9件,;石质佛教文物7件,成交4件,第90号高34厘米的唐中期雕天王头像以23万港元成交;瓷质的2件全部成交,。
今年秋拍,中国佛像市场呈整体向好的趋势。9月的纽约秋拍,佳士得与苏富比的中国佛像成交理想。9月19
日,佳士得上拍30件佛像,()成为中国最贵的木质佛像,(12万美元)成交。金铜佛像方面,()居榜首。9月20日,苏富比上拍的佛像约32件,成交21件,单件成交价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第123号一对明代珐华釉瓷质佛教立狮,()成交,(24万美元)成交,第110号是一尊仅存半面的北齐石雕佛头像,(18万美元)成交。从纽约情况看,明代以前的汉传铜佛像、石佛像占有相当比例。
自十六国时期,佛像大量制作,信徒们将自己的信仰和精神寄托融入了各种材质各种形式的佛像之中。除较易保存的金、银、铜、铁佛和石质佛像外,还有竹木制、泥塑、漆制、玉石、翡翠、纸质等材质的佛像,其中,金铜佛与石佛存世最多,也最受人们的关注。金铜佛像可泛指一切以金属为质地的佛教造像,材质可以是纯金、红铜、黄铜、青铜、铁、银等,但一般特别指鎏金的铜佛像。金色是金铜佛像为彰显光耀灿烂的神性所不可或缺的,因过于珍贵,鲜有纯金佛
天价背后的佛像拍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