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卿卿不放松
中小学生驾驭与自己有关的礼仪学问,这是他们》中曾记载,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漂亮的眼睛真光明啊,用素粉来妆扮啊’,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起的事呢?”孔子说:“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此时此刻可以同你探讨《诗经》了。” 子夏从孔子所讲的“绘事后素〔先有白底然后画画〕”中,领悟到仁先礼后的道理,受到孔子的赞扬。就伦理学说,这里的“礼”指对行为起约束作用的外在形式――礼节仪式;“素指”行礼时的内心情操。“礼”后于什么情操?孔子没有直说,但一般认为是后于仁的道德情操。孔子认为,外表的礼节仪式同内心的情操应是统一的,犹如绘画一样,质地不雪白,不会画出丰富多采的图案。在孔子看来,假如“质”和“文”不能兼顾的话,与其讲究空洞的形式,不如来点真情实感。孔子要求“文”和“质”要相同,形式和内容要和谐。 孔子主见“质”为先,但他轻视“文”吗?答案是否认的。他也不轻视“文”,因为“文”是“质”的表现。孔子很重视“礼”的作用,他认为“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主见“非礼无视,非礼勿听,非礼无言,非礼勿动”,要求人们“克己复礼”,以实现“仁”。这些广为人知的话语都充分表现了他对“文”的重视。 “质”和“文”的关系事实上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二者虽有必须的区分,但相辅相成,不行分割。所以孔子说“质胜文那么野,文胜质那么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就是说,一个人具有朴实的道德本质,假如没有相应的礼仪形式来标准修饰,就会显得粗野;而过分讲究外在形式,缺乏真情实感,就会显得虚伪造作。只有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又留意外在表现形式的人才是具有志向人格的君子。“文质彬彬”是孔子对君子的要求。借用到礼仪教学上,事实上孔子是告知我们,只有敬重还不行,还要通过必须的礼仪把自己的敬重表达出来;光有礼仪也不行,必需从内心表达自己的敬重。这充分说明,敬重与礼仪是亲密相关的,敬重是“里”,礼仪是“表”, “礼仪”与“敬重”二者是高度统一的。 二、礼仪的实质是真诚地敬重他人 我们每个人都盼望得到别人的敬重,要想得到别人的敬重首先要敬重别人,但是,我们如何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敬重呢?要表达自己的敬重只能借助必须的礼仪。孔子曰:“礼者,敬人也。”孔子的意思很明确,“礼”就是敬重别人。英国礼仪学家约翰・洛克也说:“离开了真诚,一切礼仪都将是高傲的、虚伪的。”可见,在中外哲人的心中,真诚的敬重是礼仪的灵魂。 敬重二字,应当是礼仪之本,也是待人接物之道的根基。假如不真心敬重别人,礼仪会变得虚伪,一不当心就会露出不敬重别人的马脚。但是敬重不仅仅是礼仪,礼仪只是敬重的外在表现,把对方看成是我自己一样的同等个体才是敬重的内容。敬重绝不是社交场合的礼貌,而是来自于人心深处对另一个生命深切的理解、关爱、体谅与敬重,这样的敬重绝不含有任何功利的色调,也不受任何身份地位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表里相同,精确地表达自己对别人的敬重。敬重别人,与人为善,是一种美妙的品德。凡事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同时留意必要的礼仪,不经意间,
抓住卿卿不放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