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少儿民族舞蹈:巫舞.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少儿民族舞蹈:巫舞
少儿民族舞蹈:巫舞

解放前,除一局部邻近藏族地区的羌族信仰喇嘛教外,其余普遍信任万物有灵,在屋顶上供奉白石以为天神。相传羌人的祖先因一次战斗失利,由北迁入岷山一带,与当地土着氏族戈基人发生大战,戈基人是

少儿民族舞蹈:巫舞
少儿民族舞蹈:巫舞

解放前,除一局部邻近藏族地区的羌族信仰喇嘛教外,其余普遍信任万物有灵,在屋顶上供奉白石以为天神。相传羌人的祖先因一次战斗失利,由北迁入岷山一带,与当地土着氏族戈基人发生大战,戈基人是狩猎氏族,身强善战,屡败羌人。当羌人预备转移时,有神向首领托梦,让他们以坚硬的白石和木棍为武器,颈上悬羊毛作标志,于是羌人照此办理,经过血战,大败戈基人,从今定居下来。为了感谢神恩,白石就成了羌人的神灵。羌族称巫为“许”,称白石为“俄许”,巫师是勾通羌人与神灵的媒介。
  巫,在羌族中世代相传,大多数还要参与劳动。节日中村民请巫师朗读史诗、为村民祈福驱鬼(如“还牦牛愿”)、以及天旱求雨等都属巫的职能范围。羌巫作法事都是通过舞蹈来表达的。
  “牦牛愿”多在农历七月进行三至五天,相传在明、清两代,理县的薛城一带颇为盛行。解放初期仍有这种古老的习俗。届时领头的大巫师身穿法衣,头戴法帽,左手执羊皮鼓,有节奏地敲打着,时而耸身跳动,时而蹲身窜扑;高举戈矛、刀、明火枪和棍棒的人群,在巫师的带着下,踩着皮鼓的节奏,围着寨子绕一圈之后,汇合在羌寨广场,杀牛祭祀神,人群随之击鼓起舞。解放以来,羌族人民逐步摆脱了宗教迷信思想的束缚,进行“牦牛愿”的活动已经消逝。


  羌族特殊重视丧礼。庄子曾说:“羌人死,燔而扬其灰”。《吕氏春秋·义赏》曾记载:“氐羌之民,其虏也,不忧其缧,而忧其死而不焚也。”可见羌族葬礼以火祭为主的习俗由来已久,火在古代是生命的象征,进行火葬有表示灵魂不灭和生命永存的意思。羌族风俗,人死后要进行为期三天的葬礼,富贵人家更为盛大,届时都要请巫师主持进展。葬礼第一天要跳“叶隆”,其次天要跳皮鼓舞(羌语称“莫尔达沙”、“惹日崩”),第三天进行盛大的大葬舞,以军礼的形式来纪念死者。这是源于古代羌人的出征仪礼,其意是悼念有功将士以鼓舞众人士气,由随军巫师主持,他手执弩,肩上挂两个铜铃,皮盔上插麦杆和野鸡翎,领队而跳。现此舞已失传。大葬舞分三段进展:一段葬礼开头时的丧歌;二段盔甲舞;三段安葬完毕的丧歌。
  羌族巫舞有如下几种形式:
  一、皮鼓舞。这是羌巫的主要舞蹈,一般是两人作舞,一人举短戈在前,一人敲鼓跟随于后 (右手执鼓槌同时还要拿一铁响盘,左手执单面皮鼓)。羌族风俗,人生病或死后进行葬礼时均要跳皮鼓舞,必由巫师领跳,亲朋都要参与。击鼓的动作习惯是由右舞到左,再由左舞到右,名“两边打”,速度由慢至快,渐渐加上蹲跳前跃的动作,有些巫师还要在原地打旋子,非常精采,据传跳皮鼓的鼓点就有108种之多。皮鼓舞的主要步伐有“蹲跳猫步”(一脚在前,跳时使人感到象是前脚抱着后脚在前行)、“两侧踮跳”(左脚跳向左前

少儿民族舞蹈:巫舞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