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餐吧开展“就餐随意付钱”活动 7天亏 10万据媒体 2016 年 10月 11 日报道, 贵阳一新开的音乐餐吧, 为了吸引消费者, 策划了一场名为“任意付”的促销活动。活动规定, 开业体验期间, 凡进入店内消费的顾客, 可以对自己的消费结果进行自由定价, 想给多少给多少。活动也确实起到了效果, 为餐吧吸引了大批客人, 每天都有三四十桌人进店消费。对于是否会由此引发恶意消费行为, 餐吧的老板刘晓军起初并没有过多的顾虑,他抱着人性本善的朴实想法,相信绝大部分消费者是理性的, 至少会按照成本价付费。然而七天活动结束, 这家餐吧提供消费的菜品和酒水仅成本就达 11 万元,但收到的营业额仅万余元,严重入不敷出。与此同时,有不少市民并不领情,认为这是店家在自我炒作。食客并未违反契约精神同样的“就餐随意付钱”,重庆一家餐厅是“虽然利润不高但还是有赚头”,贵阳这家餐厅却做了赔本生意。冰火两重天,是否意味着两个城市的市民在诚信意识和文明素养上存在着鲜明的差异?其实并不是。实际上,“就餐随意付钱”和“无人报刊亭”“无人菜摊”有着本质的区别,说到底是一种超越社会现实的道德实验。“无人报刊亭”“无人菜摊”尽管商家不在,却通过广而告之的告示牌和消费者进行了一场无声的符号互动――商家不在场并不意味着商品“无价”,消费者选购商品,意味着他们已经接受并认同这种“无声的契 2 约”。尊重契约、敬畏规则,在缺乏外部监督与约束力、违规成本较低的格局下,依然进行公平交易的价值坚守,见证了这些消费者的诚信意识。“就餐随意付钱”尽管也是一种契约, 其规则却十分柔软, 边界也十分模糊。既然商家赋予了消费者“随意给”的权利, 消费者自然就可以想给多少给多少。“就餐随意付钱”7 天亏损 10 万并非消费者不讲诚信,而是商家的营销手段出了问题。消费者并没有违背“就餐随意付钱”的规则, 做亏本生意也只能怪商家“聪明反被聪明误”。“任意付”是一场失败的营销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商家相信“人性本善”、消费者理性消费的论调, 难以经受现实的考验。一方面, 不同的消费者对同样的餐饮服务具有不同的需要和理解, 消费者试图实现利益最大化也很正常; 另一方面, “就餐随意付钱”也会遭遇同行的排挤、倾轧, 附近餐馆的老板带
餐吧开展“就餐随意付钱”活动7天亏10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