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的景观设计论述
摘要:居住区景观设计的整体性原则、舒适性原则、生态性原则、人文原则决定了居住区景观的形式特征和文化内涵,指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应贯穿于景观设计的始终,从而将居住区建成一个具有认同感、归宿感的“家园”。
确的属性,分别为部分居民使用或归使用者所有,使小区、组团、院落、住宅楼等各功能空间具有联系,又具有分隔,有明确的出入口,避免四通八达。领域属性明确,有利于住户对领域空间的认同感、归属感,同时可识别性强,体现空间领域层次渐进,从小区公共空间―――组团公共空间―――院落半私有空间―――住户私有空间,使领域层次越深入,私密性和安全感越强。
户外的各种活动安全,有各种防滑、防坠落等防护措施;室外环境水景的水深、岸高、构造的安全度,丁步石的安全度,水体洁净度;植物的配置避免选用有毒、有刺的品种;对傍水、临崖的步道、游戏场地、运动场地等的安全防护措施齐全。还要考虑儿童设施及老、弱、病、残人员的安全。卫生防疫的安全,在住宅外设置密闭或移动分类存放垃圾箱,或设置垃圾生化处理设备,垃圾站应设紫外线杀菌灯等。
社会交往需求
在设计领域有一个重要的词―――邻里,它原来属于社会学范畴的词语,是指在地域范围内,人们之间的友好往来和亲戚朋友关系而逐步形成的守望相助、共同生活的群体。它包含了2个意义:一方面表达了城市居民的住宅的临近性,另一方面表达了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即由居住地域的临近性以及成员的“面对面”接触而发生的邻里关系。利用景观设计元素分隔、整合住区的空间,使住区内部空间形成有序的空间层次、多样的交往空间、足够的绿地面积等,为居民的室外活动与交往提供良好的物质载体。人们在运动的时候也容易进行相互的了解与交流,因此在住区内要营造供居民户外接纳阳光、空气、水和运动的各种空间,包括各种健身体育活动场所和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供散步、纳凉的邻里交往的空间;供聚会休闲的茶座、酒吧、硬质铺地;可供儿童游戏、中老年人休息和晨练的活动设施以及活动空间。好的环境不仅仅是树木花草,更加需要文化,要突出包括民族地域文化在内的文化内涵。城市内住区交往的场所正处于关键蜕变的时期,如果不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组织,就会造成邻里关系的淡漠,这样在客观上会助长违法犯罪的活动,甚至还会逐渐侵蚀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合作关系。重视住区的邻里交往,建设住区的交往场所,有助于创造良好的住区景观环境。
归属的需求
赏心悦目的住区景观环境有利于调节情绪,缓解工作的压力,陶冶情操。在视觉效果上能够满足审美需要,体现文化内涵,确保充足的“绿量”,乔、灌、花、草等植物比例恰当。绿化配置多覆盖、多层次、多色彩、亲和性强,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给人放松的身心抚慰。因地制宜的环境空间、祥和的住区氛围、个性特色的环境小品、绿化空间的可达及人与自然的高接触性,都会营造出一种居家的氛围,使生活于其中的人们有强烈的归属感。
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这一需要是马斯洛人本主义理论最高的需要层次,在以上几种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在住区硬件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住区的软件要求。它强调住区居民的和蔼相处、相互帮助,人和人、人和自然的关系的和谐。
4 当前住区景观设计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个性
走近一些新开发的
居住区的景观设计论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