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语学习中的“日语意识〞
论日语学习中的日语意识
在一次日语的听力教学过程中,请学生翻译了一段对话:
娘:お父さん、紅茶を飲みますか。
父:紅茶か、いいですね。
娘:お母さんは?
母:あたし、いいです。论日语学习中的“日语意识〞
论日语学习中的日语意识
在一次日语的听力教学过程中,请学生翻译了一段对话:
娘:お父さん、紅茶を飲みますか。
父:紅茶か、いいですね。
娘:お母さんは?
母:あたし、いいです。
学生是这样翻译这段对话的:
女儿:爸爸,喝红茶吗?
父亲:红茶啊,好埃
女儿:妈妈呢?
母亲:我,好的。
这段对话前几句的翻译是没有问题,关键是最后一句话。在日语中,いいです可以解释为好的,还有一个解释是委婉地回绝,可以翻译成算了。这一点能将日本人在语言使用方面的暧昧表现得淋漓尽致。像这样的例子,在日语教学过程中屡见不鲜。学生往往掌握了某些语法的相关知识,却不懂如何正确使用,又或者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该用、什么情况下必须防止使用。
,何来纯熟掌握日语之说呢?假如不能正确使用日语的词汇和语法,怎么可以完成凌驾语言之上的商务工作呢?又何谈进步日语才能,培养中日两国友谊的桥梁人才呢。
根据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在网上发布的数据,2022年、2022年,在日本国以外的考点参加日语才能考试的人数分别是475,189人和487,787人,分别占当年总参加考试的全球总人数的78%和80%。从右图我们可以看到,2022年12月的参加考试人中,承受过学校或培训机构教育的日语学习者占总数的一半以上。
也就是说,日语学习的队伍庞大而且还在不断扩大,有多少人能顺利通过,我们不得而知。又有多少人获得了日语才能认证却没有相应的才能呢?这是个值得担忧的问题,笔者感到了深深的担忧。
那么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学习误区呢?我觉得原因不外乎这几点:
其一、在日语学习中,没有重视日语意识。什么叫日语意识,本文是指带着在日语的习惯、思维方式、成长背景使用日语的心理准备。有的学习者,往往会把日语的文章放到中文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这样做很容易产生误解。要么把日语词汇直接充当中文词汇,导致懂日语的人能听懂,不懂日语的人还是不懂;要么搞不清人物关系,将动作的行为人和被行为人的关系搞错,以致对文章的理解产生很大的障碍。
其二、在授课过程中,发现有很多学生虽然对学习的集中度以及理解的才能不尽如人意,但却具有很强的观察力。他们在接触到新的语法后,能迅速地找到其与中文表现手法不同的地方。只是在学习中没有充分练习的时机,从而导致了应用的不纯熟。
通过上述说明,我们可以看到,日语学习者在学习日语的关键问题上,很难做到用心灵去接近日语。撇开各种不稳定的政治因素不谈,学习者本身与这种语言的创造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认识差异,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文化背景的差异。
文化背景的差异用日语的表示就是スキーマ。这一概念,最早是德国哲学家IanuelKant在他的著作?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提出,后来在心理学上被广泛使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Bartlett第一次将这个概念沿用到心理学的范畴中。他将印第安童话?幽灵的战役?讲述给欧洲人听,之
论日语学习中的“日语意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