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论中国古代家猪的驯养.doc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论中国古代家猪的驯养
  内容提要:
  猪在中国是最早被驯养的动物之一,距今8000年前磁山遗址的猪就有被驯养的证据。对由于肉食资源缺乏而做出的被动反响和出现剩余的谷物可能是家猪出现的主要前提。家猪的饲养经过了“依赖型〞、“初级开发型成重量,达5万公斤之多。另外,有些土坑里在小米之下还放有完好的猪或狗〔12〕。
  第二个是根据对山西省襄汾市陶寺遗址出土的人骨与猪骨的食性分析。陶寺遗址距今4000年前,这个遗址发现了小米的遗存。通过对这个遗址出土的人骨和猪骨进展稳定同位素测定,发现人和猪都摄取过大量的4植物〔13〕。因为小米是4植物,所以可以推测当时的人与猪都吃小米,或者更确切地说,人吃的是小米,而猪吃的可能是小米的壳。
  我们认为新石器时代居民是在自然环境制约下开展生存活动的,他们在经济上的开展往往是被动的。比方饲养家猪,就与上述的4个条件或前提相符。第一,正如我们曾经在其他文章中阐述的那样,养猪是在狩猎活动满足不了肉食资源的前提下不得已而为之〔14〕。第二,在中国有相当数量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和新石器时代遗址里都发现有一些野猪的骨骼,由此可以推测野猪在当时是比拟普遍地存在的,人们可以通过提供食物控制它们。这可能是成功地驯化野猪的重要原因。第三,在中国的新石器时代,饲养家猪要比农业出现的晚,这说明在饲养家猪之前人们已经掌握了驯化这种行为。第四,在农业的起源阶段不大可能出现剩余的粮食,必须到栽培农作物到达一定程度,粮食消费出现了剩余,才可以用来饲养家畜。距今8000年左右的磁山遗址里发现大量的小米,说明当时的粮食产量已经到达了一定的程度,除了供给人们的食用以外,还有一定的剩余用来饲养家猪。此外,陶寺遗址猪骨的食性分析证明了这里的猪也吃小米,这与我们上述的前提是吻合的。
  三、饲养家猪的开展形式
  大量讨论家养动物出现过程的考古文献都集中在如何对考古遗址中的家养动物进展定义和鉴别上。这些家养动物的定义主要是强调控制饲养动物的环境,或对动物的所有权〔15〕。但是本乡〔hng〕等通过对位于安纳托利亚东南部的卡耀努遗址出土猪骨的分析,认为家养动物的出现是人与动物长时期互相依赖的结果〔16〕。
  学者们往往把家养动物的出现过程归结为三个不同的开展阶段。如有的提出“可用期〞、“代替期〞和“稳固期〞这样一个形式〔17〕,但是这个形式仅限于解释欧洲西北部的特例,在那里农业的出现晚于家畜的出现,而在中国农业的出现要早于家畜的出现,因此这个形式完全不能用来解释中国家猪的起源。本乡等提出从“狩猎〞到“文化控制〞,再到“家养〞这样一个开展形式。这个形式有推测的成分。这个形式的提出根据的是黑克〔heker〕的观点,他认为,在人类对动物的驯养过程中,总会有些驯养行为无法留下“有形〞的证据,致使今人无法对其进展复原〔18〕。本乡等的形式与我们提出的“依赖型〞、“初级开发型〞和“开发型〞的开展形式非常相似〔19〕。但是本乡等认为最初的“文化控制〞是指人为地控制或操纵动物生育,将雌性的家猪与雄性的野猪交配〔20〕。这个推测缺乏动物考古学的可靠证据,因此在这里围绕我们提出的形式进展讨论。
  我们通过对中国黄河流域大局部属于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进展定量分析,发现这个区域古代居民获取肉食资源的方式有多种类型,详细划分为“依赖型〞、“初级开发型〞和“开发型〞这

论中国古代家猪的驯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冷瑟的风
  • 文件大小24 KB
  • 时间2022-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