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伤医的法律法规
摘 要:从历史积淀与时代影响、开放精神、团队合作3个方面,对近代绍兴医家撰写的医籍特色之成因作了分析,提出其胜利阅历有助我们学习借鉴。 关键词:近代;绍兴医家;医籍特色;成因分拓了道路。 近代(1840-1949年)是我国历史上动荡变革的年头。鸦片斗争的炮火打开了闭关的大门,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侵略、掠夺的同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新思想及西方文明亦随之进入我国。其时,蔡元培、陶成章、秋瑾、徐锡麟等人,创办大通学堂,鼓吹革命,绍兴虽是浙东的一个县城,却成了当时浙东地区革命活动的前沿。绍兴是这种社会变革影响比较早、比较深的地方。这一社会变革,给中国的医界带来了两种影响。一是西方医学新知,为医界中有识之士大开眼界,视作攻玉之石;二是随着西方医学东渐,国内扬西抑中的势力不断扩张。1929年,国民党政府卫生部竟然通过了余云岫提出的《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使中医存废之争达到最高潮。这些影响详细体现在医家撰写的医籍中有三方面的特点:一是教科类书的大量出现;二是科普类书及译著;三是医籍中出现了将中西医进行比较,并试图进行汇通的内容。这些无不都深深烙上了当年这个时代的记号。 绍兴毗邻上海,上海在近代已经是国际大都市,其人才之广、学术思想之新、出版业之发达等,无不对绍兴医家产生影响,这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2 开放精神 俗有“文人相轻”之说,古时候的不少医生,经常是闭门自守,既怕别人抢了自己的饭碗,也不愿向别人学习新学问。近代绍兴医家具有开放精神,不但乐于沟通,也擅长沟通,不但在当地医家间沟通,还乐于走出家门,游学外地,以海纳百川的胸怀,采百家之长。在何廉臣、曹炳章等人的文章中,经常能读到切蹉学术、不知东方既白的记述。 绍兴医家与外地沟通最亲密、影响最大的当首推吴中医家。吴鞠通《医医病书・用药重量论》载:“余在绍兴治赵大兄伏暑大喘,(石膏)每剂必以半斤一斤之多,而后喘得稍减,连用七八剂,或十数剂,而后喘定。迟数日又发,脉必洪大,期年之间,用至一百七八十斤之多,而后大愈。”可证吴氏到过绍兴。赵晴初《存存斋医话》:“因忆族兄云涛病痰饮气喘,身躯肥胖,行不数步辄喘甚,因偕同志聘吴鞠通来绍,时道光乙酉也。”与之相吻。《医门棒喝》初集卷二“评《温病条辨》”后章虚谷云:“是评成于嘉庆年间,至道光乙酉夏初,适吴鞠通先生到吾绍,余将此稿托友请教鞠通先生,而鞠通先生竟无回报,不知其意何居?丙戌春,鞠通始以覆函评稿相示。攻玉之言,不行不记,爰为之一一照刊。特以‘吴评’二字志之,以待海内高超之鉴明。”这是吴、章文字沟通之明证。据载,章虚谷尚游学广东、河北、苏州等地。《冷庐医话》载:陈载安与“海宁王士雄、桐乡陆定圃为学友,各出所藏之秘籍互抄,尝为王士雄编医案”。何廉臣《重刻存存斋医话稿序》:(赵晴初)“在中年时,最喜访道,申江与凌嘉六先生交相善,江苏与马培之先生谊尤深,曾为之跋《纪恩录》。晚年在绍与余为忘年交,颇莫逆,与之谈医,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夜虽深无倦意。”杨质安《乡隅纪闻・存存老人》载:(赵晴初)与同里张畹香、江墅陈载安司铎、乌程汪谢城诸公精研医理。”江氏虽为乌程人,但任会稽县教谕,长期居绍,擅医。何廉臣曾寓苏垣一年,居沪江三年,每遇名医辄相探讨。何氏自云:“惟于苏垣傅星
关于伤医的法律法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