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内镜辅助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微血管压迫综合征性耳鸣[ 摘要] 目的: 探讨乙状窦后径路显微镜下内镜辅助血管减压术治疗 MRI 薄层扫描诊断的血管压迫综合征性耳鸣的手术方法、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 对临床 3例经 MRI 小脑桥脑角薄层扫描而诊断的微血管压迫综合征性耳鸣患者, 采用内镜辅助显微血管减压术, 隔离和消除小脑前下动脉及其分支对听神经的密切接触与压迫。术前分别进行耳鸣频率和响度的客观测试,手术前后进行纯音测听、耳蜗电图、听性脑干诱发电位( ABR ) 、前庭功能、面神经功能等项测试和检查。结果:术后 3 例患者均自觉耳鸣消失, 术前耳鸣频率范围为 2~4 kHz , 响度为平均听阈上 ~ dB ,手术前后主客观听阈无明显变化;术前 ABR 显示中等强度刺激声测试之曲线波型重复性较差, 术后ⅠⅤ波的波间潜伏期较术前缩短; 1 例患者术前的前庭功能检查发现存在向患侧优势偏向,术后消失。手术前后面神经功能正常,未出现任何术中和术后并发症。术后随诊 3~6 个月未见耳鸣复发。结论: MRI 小脑桥脑角薄层扫描是一种极为高效、准确的检查和诊断微血管压迫综合征性耳鸣的手段, 对于诊断明 2 确的该病患者, 内镜辅助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是一项极为有价值的治疗技术和方法, 较之以往经典的手术显微镜下操作更为安全、清楚, 创伤亦有所减小, 并且未出现使用内镜而造成手术时间延长或相关并发症等情况,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 显微血管减压术; 耳鸣; 微血管压迫综合征; 内镜耳鸣是耳科临床上极为常见的症状,通常分为客观性( objective tinnitus )和主观性( subjective tinnitus )两大类。前者少见, 耳鸣的声音能被检查者听到, 其病因除血管性外, 一般显而易见( 如腭肌阵挛、咽鼓管异常开放、牙齿咬合不良或颞颌关节炎、纯音外耳道传播等) ,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后者耳鸣的声音仅患者自已感觉到, 而不为他人所听到, 临床上较常见, 目前对其发生的机制尚少了解, 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可导致耳鸣或伴发耳鸣的临床疾病甚多, 常见的有中耳或内耳疾患( 如各型中耳炎、迷路炎、外伤或手术等) 、听神经瘤、自身免疫性内耳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脑血管疾病、全身性疾病(贫血、高血压、红细胞增多症、甲状腺功能减退或亢进、肾脏疾病等) 、噪声损伤、耳毒性药物、老年性耳蜗退行性变、精神因素等, 临床亦有许多患者很难查清准确病因。作者与影像学专家对 3 例耳鸣患者, 依据其病史和临床表现,尤其是 MRI 检查结果分析后发现, 其耳鸣原因均与听神经根在进入脑干部位有明显的血管 3 密切接触相关, 即属于微血管压迫综合征性耳鸣。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和相关手术器械的更新或创新, 逐渐形成了一门独特的微创外科学,并已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得到应用[13] 。作者采用内镜辅助耳神经显微外科技术,对 3 例单侧难治性耳鸣患者行显微血管减压术, 旨在探索这一手术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对象 3 例单侧难治性耳鸣患者,女 2 例、男 1例,年龄分别为 54、 49和 45 岁,患耳分别为右耳、右耳和左耳, 耳鸣持续时间分别超过 2 年、 1 年和 2 年。无遗传性耳疾家族史、噪声接触史、耳( 包括外、中和内耳) 疾病史等明显导致耳鸣相关疾病病史。行耳鼻咽喉专科检查、常规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包括血脂、血糖、三大常规、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等) 以及影像学检查, 排除其他可导致耳鸣的相关疾病,如肾脏疾病、高血压、动脉硬化(包括冠心病)、高脂血症、血液病、颈椎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自身免疫病、耳毒性药物中毒等。行小脑桥脑角和内听道 MRI 薄层扫描时, T2 加权均显示有较大血管穿行于听神经根入脑干部位, 与听神经紧密接触(图1)。患者均强烈感到影响生活和工作, 进行过较长时间的保守治疗( 应用倍他啶、维生素 4 B1 、维生素 B12 、都可喜及高压氧等) ,效果不满意,患者均要求行手术治疗控制或消除耳鸣症状。 手术方法图 1 小脑桥脑角和内听道 MRI 薄层扫描, T2 加权显示( 白色箭头所指处) 一明显大血管穿过听神经根进入脑干部位患者行全身麻醉, 头架将头部固定于仰卧偏头位, 剃发( 至耳上、后发际上 3~4 cm ), 安插口、眼轮匝肌针形电极, 接面神经监护仪。耳前上和前额中部安置和固定圆盘电极, 连接听性脑干诱发电位( ABR ) 监视仪。耳后切口长 3~4 cm , 剥离皮肤、皮下组织、肌骨膜瓣, 暴露颅骨, 乙状窦投影后方颅骨开窗, 大小约 2 cm × cm ;“Y”形切开骨窗内颅后窝硬脑膜, 在小脑表面覆盖带线棉片, 常规降颅压, 插入内镜至小脑桥脑角池, 分离蛛网膜, 吸出部分
内镜辅助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微血管压迫综合征性耳鸣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