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高热惊厥的中医护理一、疾病名称:高热惊厥二、定义: 高热惊厥属于中医的“急惊风”范畴。中医认为, 小儿高热惊厥的发生是由于感受外邪, 入里化热, 热极生风所致。中医治疗小儿高热惊厥采用急则治标, 缓则治本的原则。在惊厥发作之时, 急予针刺人中、涌泉等穴位,以尽快控制抽搐,然后再行中药治疗。三、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表现极度烦躁或不时“惊跳”,精神紧张;神情惊恐,四肢肌张力突然增加;呼吸突然急促、暂停或不规律(新生儿尤须注意) ;体温骤升,面色剧变; 瞳孔大小不等; 边缘不齐。多数为骤然发作。典型者为突然意识丧失或跌倒,两眼上翻或凝视、斜视,头向后仰或转向一侧,口吐白沫,牙关紧闭, 面部、四肢呈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伴有呼吸屏气, 紫绀, 大小便失禁, 经数秒、数分或十数分钟后惊厥停止, 进入昏睡状态。在发作时或发作后不久检查,可见瞳孔散大、对光反应迟钝,病理反射阳性等体征, 发作停止后不久意识恢复。低钙血症抽搐时, 患儿可意识清楚。若意识尚未恢复前再次抽搐或抽搐反复发作呈持续状态者, 提示病情严重, 可因脑水肿、呼吸衰竭而死亡。如限局性抽搐部位恒定, 常有定位意义。部分病例, 仅有口角、眼角轻微抽动, 或一肢体抽动或两侧肢体交替抽动。新生儿惊厥表现为全身性抽动者不多, 常表现为呼吸节律不整或暂停, 阵发性青紫或苍白, 两眼凝视, 眼球震颤, 眨眼动作或吸吮、咀嚼动作等。发作持续时间不一有时很暂短,须仔细观察才能做出正确诊断。四、护理评后(1 )小儿高热惊厥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肺炎及传染病早期等急性感染性疾病高热时,中枢兴奋性增高,神经功能紊乱而致的惊厥,谓之高热惊厥。其发生率很高, 据调查 5-8% 的小儿曾发生过高热惊厥, 占儿童期惊厥原因的 30%. 其特点是: ①好发年龄为 6 月至 3岁,3 岁后发作频数减低,6 月以下、6 岁以上极少发生; ②上感引起者占 60% ,常在病初体温急剧升高时发生,体温常达 39~ 40℃以上,体温愈高抽搐的机会愈多; ③全身性抽搐伴有意识障碍,但惊止后,意识很快恢复; ④在一次发热性疾病中,一般只发作 1 次,很少发作 2 次以上; ⑤抽搐时间短暂,数秒至数分钟,一般不超过 5-10 分钟; ⑥神经系统检查为阴性,脑脊液检查除压力增高,无异常发现; ⑦发作后 1-2 周做脑电图检查为正常; ⑧可追询到既往高热惊厥史和家族遗传史; ⑨预后多良好,少数可转变为癫痫( 1-3% )。高热惊厥可分为单纯性( 良性) 与复杂性( 非良性) 两类, 它们之间的区别见下表: (2 )小儿高热惊厥并发症如果处理不当, 会导致小儿死亡或后遗症, 如癫痫等。此外, 小儿高热还会导致小儿电解质失调,发生脱水而引起酸中毒。 1 .高热抽筋一般说 6 个月以内或 6 岁以上的孩子都不会因高热而引起抽筋,在 1~6 岁的孩子中也只有 2~ 5% 会发生这种抽筋。抽筋多发生于高热骤起之时, 一次发热仅抽一次, 很少超过 2 次以上, 只要抽搐时间不长, 处理得当, 对孩子健康影响不大。但反复或持续的抽筋会引起脑缺氧而损伤大脑。 2." 烧坏脑" 一般发热对身体组织器官的影响不大, 且能加速抵抗力的产生。当体温超过 41°C时, 体内蛋白质会发生分解, 引起脑水肿而致病孩死亡或留下脑病后遗症。因此, 孩子出现 40°C 以上高热就必须紧急处理。 3 .脱水炎夏孩子通过呼吸与皮肤散发水分已比其它季节为多,苦遇发热就更多,体温每升高 1°C ,每公斤体重每小时散发的水分增加 毫升。因服退热药大量出汗时体内丧失水分就更多。脱水不仅使退热困难(在小婴儿脱水本身就可引起发热) ,还会影响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发生酸中毒等。因此对高热孩子必须鼓励饮水,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输液。 4 .高钠血症或低钠血症发热初脱水,血中钠浓度升高,血液高渗, 发生口干极渴、烦躁不安甚至说胡话或抽筋,热度非但不退且会更高。发热日久, 饮食不周, 会发生低钠血症, 孩子疲倦不堪甚至神情淡漠或昏迷。这些情况多见于平时有营养不良的婴幼儿。此外, 在小婴儿由于高热会引起心跳加快, 时间稍久还可引起心力衰竭等。五、一般护理 1、心理护理: 惊厥患儿就诊时, 家长往往十分焦虑, 惊恐不安, 医护人员应迅速到位, 全力抢救, 并守护于患儿身旁。处置惊厥熟练准确, 以取得患儿和家长的信任,消除恐惧心理。患儿惊厥停止、家长不安情绪逐渐稳定后,应根据患儿和家长所能接受的程度介绍患儿病情及有关知识, 指导家长掌握预防小儿高热惊厥的方法及惊厥的有效救治措施。 2、止惊: 一旦患儿出现惊厥, 应就地抢救, 使患儿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停止或减轻抽搐是急救的关键, 反复的惊厥会导致脑细胞的损伤。首选针刺人中、合谷等穴位, 情况紧急可用手掐人中至惊厥停止, 也可遵医嘱给予止
小儿高热惊厥的中医护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