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苜蓿田杂草种类调查研究.doc青岛苜蓿田杂草种类调查研究摘要: 2012 年自 3 月底苜蓿返青开始至 9 月底,对青岛畜牧科技示范园牧草试验基地的苜蓿田杂草调查发现: 苜蓿田杂草种类有12科21种, 其中十字花科、旋花科、菊科、禾本科和藜科的杂草危害较大; 冬春季杂草优势种为麦蒿、刺菜和田旋花;夏秋季杂草优势种为马唐、狗尾草、稗草等禾本科植物和葎草。关键词:苜蓿田;杂草;调查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号: A 文章编号: 1001-4942 ( 2013 ) 07-0102-04 苜蓿为多年生牧草, 在有效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结构和防止水土流失等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2] 。国家在“九五”期间把“牧草之王”——苜蓿的产业化作为科技攻关项目, 试图以此为突破口, 带动草业和持续农业的发展[1] 。影响苜蓿产量的诸多因素中, 杂草是最重要也是最难防治的一种,杂草的混入降低了牧草的适口性,使草产品品质下降, 影响销售价格[3] 。有毒有害植物常常是妨碍草地利用、造成人工草地迅速退化的一大隐患, 它不仅与牧草争夺水分、养分及阳光, 增加病虫危害, 降低牧草产量和品质, 还增加机械阻力, 降低劳动生产率等,对多年生牧草危害尤为严重[4] 。在苜蓿人工草地方面,耿文诚等( 2000 ) [5] 研究了免耕法改良人工草地过程中的化学除草技术。蔡敦江等( 1992 ) [6] 研究了地乐胺除草效果。李先芳等( 2001 ) [7] 研究了杂草综合防除技术。潘得明等( 2001 ) [8] 完成了关于紫花苜蓿特性的研究工作。吕世海( 2011 ) [9] 完成了北京地区大田苜蓿地杂草种类和发生规律的调查。李先芳等( 2011 ) [10] 研究了河南地区苜蓿地杂草的发生规律。但关于青岛地区苜蓿田杂草特征的研究鲜见报道, 本次调查拟在摸清春夏秋三季杂草发生发展规律, 填补青岛地区苜蓿田杂草调查的空白, 为青岛地区苜蓿田杂草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调查时间 2012 年3 月底(苜蓿返青时)至 2012 年9 月底。 调查地点试验设在青岛畜牧科技示范园牧草试验基地。该基地位于青岛即墨市段泊岚镇,东经 119 ° 30′~ 120 ° 43′,北纬 35° 35′~ 37° 09′。属温带季风气候, 加之海洋环境的直接调节, 又具有显著的海洋性气候特点。春季气温回升缓慢, 较内陆迟 1 个月; 夏季温热多雨, 但无酷暑; 秋季天高气爽,降水少,蒸发强;冬季风大温度低,持续时间较长。一年内以 1 月份最冷, 平均气温- ℃;8 月份最热, 平均气温 ℃, 年平均气温为 13℃。无霜期 196 ~ 234 d, 日最低气温低于-5℃的日数年平均为 22d, 年平均日照时数为 2 h ,日照百分率则以 10 月份最大,计为 70% ; 其次为 11 月份, 计为 65% ;7 月份最小, 计为 44% 。年均降水量东部为 773 mm ,西部为 613 mm 。年平均风速 m/s ,以西南风为主导风向。年均相对湿度为 73% ,7 月份最高,为 89% ; 12 月份最低,为 68% , 试验基地的土壤类型为砂姜黑土[11] 。调查覆盖面积 26 668 m2 ,调查区苜蓿田共分 8 个品种,分别为
青岛苜蓿田杂草种类调查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