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精准扶贫对策分析
摘要。金融扶贫是在当前精准扶贫建设的重要内容,金融产品具有财富再分配和杠杆效应作用,但伴随着金融扶贫开发任务不断进行,贫困地区出现了一系列金融扶贫的障碍,严重阻碍了当地扶贫工作有序地进行,本文基于方面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风险较大,在流通领域存在着设施条件落后,信息通讯不便利等问题,农户面临的不可预见的风险时会导致农户无法稳定其收入,使得其生产效率大大下降,进而降低减贫效率。
(三)信用环境差。首先是符合小额贷款的贫困户较少,当前在农村等贫困地区大多数为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偿付能力低,与目前当地扶贫主要限于有偿付能力,能够进行劳动生产的贫困户认定条件相违背。其次是贫困地区信用体系建设落后,贫困户普遍缺乏信用记录,银行机构很难评测出贷款主体的潜在信用风险,银行出于减少风险的目的,为防止其贷款不能收回而减少发放的贷款数额。最后,就是配套政策不够,对扶贫工程实施的考核不够,部分贷款没有发放到位,银行机构发放贷款风险补偿不够,金融机构主动扶贫积极性不够。
(四)扶贫对象金融知识缺乏。XX市贫困地区普遍显示出受教育程度低,观念落后,缺乏学习意识,缺少专业从事金融方面工作的人才,相关金融知识普及率低,同时对政府出台政策知晓率低下,政府、金融机构、贫困地区三者之间对接机制简单,沟通配合难度大,大部分农户缺乏从事产业生产的能动性,他们的收入大多数来源于他们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产业结构和增收渠道单一,农业生产成本高且容易受到自然条件影响,一旦遭遇自然灾害和市场价格波动,就容易使得项目亏损。但就从科技化角度来看他们所具备的知识少之又少,缺乏专业人员的培训教育,给扶贫工作产生较大阻碍。
(五)产权关系界定模糊。从一方面看就是产权界定不清晰,使得农村农民存在利益纠纷,无法充分使用当前资源从事生产活动,同时伴随着农村的土地地理位置参差不齐,缺乏专业的资产评估机构,深度制约金融机构发放扶贫贷款。另一方面来看产权制度改革与管理存在不合理,贫困地区产权制度改革流转仅仅是手段,发展才是最终目标,但是在贫困地区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存在着管理制度不健全的问题,严重影响和阻碍了改革的进程。国有土地流转市场发展到今天,经过不断地创新和实践,已经基本形成了统一、规范、有序的制度。而集体流转市场则很不完善,极不规则,基本还在雏形状态,没有形成规范的制度。另外,贫困地区的土地无法实现价值实有化,评估体系尚未完善,严重阻碍产权制度改革进展。
四、建议及对策
(一)完善贫困户抵押担保体系。银行机构应该针对贫困户担保不足问题,积累整合社会资源组建专项产业扶贫基金,为建档立卡户提供贷款资格,开发土地、牲畜、农作物多种新型抵押方式,从贫困地区农民和企业的生产状况来提高提升金融扶贫服务质量,鼓励更多地商业银行参与到农村金融扶贫工作中,对贫困户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加大小额信贷发放,同时建立健全保险扶贫机制,向贫困户提供准确的资金贷款基本信息,有效运用保险机制提高贫困户的担保能力,降低扶贫贷款风险。
(二)加强贫困地区项目。加大政策支持和保障建设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扶贫贷款发放方面应用税收减免、政策奖励并结合对贷款人追责,以减轻扶贫工作人员的压力。二是不断加大政策指导,给予扶贫机构更多资金上的支持,同时对扶贫的金融机构给予再贴现等银行业务,增强扶贫机构的扶持力度,有效提高贫困地区信贷资金的流向性,以提升贫困地区人口的贷款能力。
(三)加强贫困地区信用环境建设。信用是产生信贷风险的主要问题,良好的信用环境可以防范信贷风险。建立完善的贫困户信用档案,开展贫困户的信用评级机制,增加贫困群众信息和信用评价体系,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改进贫困群众政策信息收集渠道和流程,提高信息的真实性和更新效率;增强贫困群众信用意识,改善信用环境。
(四)提升金融扶贫对象的金融知识。贫困地区的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专门的宣传定期向农民宣传金融基础知识、贷款知识、金融理财产品和致富信息等,同时政府可以利用节假日休息时间组织相关人员定期向贫困户宣传现行扶贫政策、普及金融知识,着力提升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认识到思想观念转变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意义。同时,增强贫困地区群众的金融风险意识和防范能力,是确保金融扶贫工作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五)加强产权制度的建设。首先,要加强农村地区的产权登记工作,进而更好推进农村综合产权抵押质押贷款业务开展。其次,搭建交易平台,规范好产权交易方式。在贫困地区建立统一的产权交易市场,根据贫困地区产权制度改革的主
金融精准扶贫对策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