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短篇小说第一节话本与拟话本一. 话本小说的体制特征 1.“话本”概念书场艺人讲故事时不一定要有底本才可以讲,口耳相传,说书,说唱,弹唱等均如此。另外,艺人的文化水平不高,从文本中获得故事的几率小。古代说书艺人有很多是盲人,听力很好,另外,也怕形成文本,流传出去,不利于本场的生意。?后期可能有底本,记录本并存,可能是当时的记载,以供想听而不能来听的人(如宫中人)阅读,进行娱乐消费。同时,又为后代人说话提供了底本。现存最早的话本是《西湖三塔记》。?话本的流传过程: 口头流传——口传和文本并存——案头阅读?名词解释:话本唐宋元时期流播于书场的口传故事称“说话”,以口传故事为蓝本的文字记录本,以及受说话体式影响而衍生的其他故事文本,统称为话本。 2. 体制特征题目——入话——头回——正话——篇尾入话:引诗或词作开篇,极少例外。作用是概括主题或营造意境,场面或抒发与故事相关的感慨。头回:“得胜/ 笑耍头回”的简称, 放在开头的故事。叙事完整, 或与正文相关, 以衬托; 或与正文相反,以反衬对比。可以突出文章中心,可以独立成书。?正话:主体,以散文为主,刻画人物形象,讲述故事; 以韵文为辅,用以描述肖像, 渲染场景,写景。散文,韵文穿串而来,形成韵散结合的叙事形式。有一些常见词语: “话休絮繁”,“话说”,“却说”,可见其来自书场,是语言痕迹。用以区分和显示情节层次, 使条理清晰, 与正统的散文不同( 花开两朵, 各表一枝)。韵文的穿串, 有渲染,有画龙点睛,使在说话艺术中增加节奏感和艺术感染力。?篇尾:用四句小诗结尾,间或有八句,两句,或总结,或劝诫,或点评,或作出交待,照应标题。?这样的体制在古今中外的小说中别具特色,有民族特征,有生命力的用语特征。 3. 标志性套语①正是/ 只见/ 生得如何/ 那人是谁, 提醒听众的注意, 有补叙之用( 交待姓名, 引出下文的韵文等)。②有…为证/ 后人评论得好,表明下文将要出现韵文,见作者的主观情感,借他人表达作者自己的看法, 引用的诗词文可为古人的, 可为后人的, 可是现实的等。若为前人的, 则可能说明一种规律,更有可信度和说服力。?③不则一日/ 时光似箭,日月如梭/ 离不得饥餐渴饮,夜住晓行,省略了许多与主题无关的, 节约了说话的时间, 空间, 类似蒙太奇, 可以突出主要情节, 来自于书场的痕迹体现。二. 拟话本的体制特征及其兴盛原因文人加入创作后,叙述人便由说话人变为文人,但仍保留了大量的书场气息,是摹拟说书格式来写小说,是后世文人对话本的刻意模仿。“拟话本”由鲁迅最早提出。早期话本的口头特征沿用入文人的写作,有拟书场风格。名词解释:拟话本宋元以后, 文人对已有的话本小说进行编纂, 加工, 或是模拟话本小说的说书体式而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或称拟话本。兴盛原因: ①话本小说的刊行和流播进入了市场化运作, 刺激文人从加工润饰发展到亲自编创, 促进了拟话本小说的大量面世。②小说体制和形式已在早期的说话艺术中发展定型,并成为市民受众习惯的审美接受方式。③明代城市经济的发展, 刻书业的发达, 给市民阶层带来了物质文明的享受, 也给他们的阅读提供了莫大的经济便利。小结: 拟话本是话本的文人化,案头化的结果,其作者由地位不高的书会才人变为审美情趣较高的文人, 《三言二拍》是拟话本的代表作。第二节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三言二拍一
古代文史作品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