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中的诗意与审美境界元王蒙《青卞隐居图》资料图片
明沈周《京江送别图》资料图片
,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名作《富春山居图》被吴问卿所藏,邹 之麟在题跋时羡慕地写道:“问卿何缘,乃与之周旋数十载,置 之枕籍,以卧以起;陈之座右,以食以饮。倦为之爽,闷为之欢, 醉为之醒。”吴问卿弥留之际想用此画陪葬,令家人将画烧掉, 所幸被其侄子从火中救出。一卷《富春山居图》遭此一劫,裂为 两段,至今一藏浙江省博物馆,一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现如今, 我们所处的时代能轻易地见到一些中国山水画的佳作,各大博物 馆、美术馆中均能见到一些古代经典画作的身影,高清印刷的画 册下真迹一等,网上的高清图片也纤毫毕现,这一点古人远不能 与我们相比。
有人要问,即使我满足了以上这些外部的条件,但在欣赏中 国山水画时,依然难以取得卧游的效果,怎么办呢?
中国山水画有一些主要的题材,通过这些题材传达出大致相 同的含义。同类题材的作品,画家在表现手法的选择上、在画面 的营造上也是类似的,通过类似的象征物传达一定的意境。了解 了这些题材,观者与画家之间就能完成最基本的精神层面的沟 通。这类常见的题材有隐逸、送别、祝寿、雅集、待渡、行旅等。 我们选其中的隐逸和送别两个题材来举例说明。
隐逸是中国山水画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晋代陶渊明的《桃 花源》成为历代文人向往隐居生活的一个意象,“不知有汉,无 论魏晋”的生活状态是许多人所向往的。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 人产生过归隐的心思,不幸身遭乱世,难免不起隐居之情;为烦 琐的俗务所累,禁不住会在心中低吟《归去来兮辞》;不被世人 所理解,也会时而在心中泛起“仰天大笑出门去”的冲动,想来 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想“致君尧舜上”却无门路,便想通过一 隐成名,走一条曲折迂回的道路……种种原因,让隐逸成了诗文 书画中常常被表现的主题。元代画家王蒙的《青卞隐居图》便是 此类题材的代表作之一。王蒙为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的外孙, 一生或隐或仕。在这幅画中,绵密的群山围绕出一个居于画面左 上方的向内的世界,这是一个隐逸的世界,是理想的
此岸。与此 同时,画面右下方被群山隔绝在外的世界象征着外部的现实世 界,是现实的此岸。鉴赏这幅作品,观者被画家设定为站在此岸 之人,目光会不由得沿着画家设定的线索,逐渐越过密林深处, 透过绵延的山脉,终于发现了一个别有洞天的此岸世界。这样欣 赏一次,便是一次卧游,既是观者与画家之间的一次交流,也是 鉴赏者与自己的一次心灵对话。从这幅画的创作时间判断,此地 当时正处于战乱之中,不太可能呈现出如此静谧的气氛,但王蒙 却通过自己的画笔,营造了一个理想的山水世界。
送别也是中国山水画最常表现的题材之一。人生之中,离别 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 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古往今来,有多少诗篇写尽了离别之情, 有多少幅画作表达了依依惜别的情感。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 朱彝尊出京时,王翠以一幅自己所画的山水相别。朱彝尊作诗道:
“王郎五载一相逢,写出云峦别思重。仿佛摄山风月夜,秋窗同 听六朝松。”离别造成的两地相隔,通过一幅山水画作为纽带把 两人连接了起来。清代画家王
中国山水画中的诗意与审美境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