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六法.doc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六法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的思维活泼于疑问的穿插点。为此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疑,制造悬念,着意把一些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使学生处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六法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的思维活泼于疑问的穿插点。为此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疑,制造悬念,着意把一些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下面结合教学理论谈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的几种方法。
  一、激“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适时激疑,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
  如在教学“体积的意义〞时,教师巧妙地利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向学生激疑:“为什么瓶子里的水没有增加,丢进石子后水面却上升了?〞一“石〞激“浪〞,课堂上顿时活泼起来,学生原有的认知构造中有关长度、面积等的知识块被激活。他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因为石子有长度,有的说因为有宽度,还有的说因为有厚度、有面积等。正当学生为到底跟什么有关系而苦苦思索时,教师看准火候儿,及时导入新课,并鼓励学生比一比,看谁学习了新课后可以正确解释这个现象。这样通过“激疑〞,打破了学生原有认知构造的平衡状态,使学生充满热情地投入考虑,一下子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究的位置上。
  二、巧“问〞
  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因此,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求知兴趣。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自行车的车轮是什么样的?〞学生答复:“是圆形的。〞“假设是长方形或三角形行不行?〞学生笑着连连摇头。我又问:“假设车轮是椭圆形的呢?〞〔随手在黑板上画出椭圆形〕。学生急着答复:“不行,没法骑。〞我紧接着追问:“为什么圆的就行呢?〞学生一听,马上活泼起来,纷纷议论。这一系列的提问不仅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悬念,而且为随后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准备。学生“找结论〞的思维之弦绷得很紧,而且这样找到的结论理解、记忆得也很深化。
  三、示“错〞
  教学时有意搜集或编制一些学生易犯而又意识不到的错误方法和结论,使学生的思维产生错与对之间的穿插冲突和悬念,进而引导学生找出致误原因,抑制思维定势。如我在教学四那么混合运算时,出示了一道容易出错的复习题:36-36÷3。许多学生的计算步骤如下:36-36÷3=0÷3=0。造成计算错误的原因是因为强信息“36-36〞削弱了计算顺序这一信息,造成了计算的过失。而只有个别学生的计算步骤是:36-36÷3=36-12=24。出现这两种情况,正在我的意料之中。我顺水推舟,把这两种计算过程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讨论这两种计算哪种正确。顿时,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第一种解答正确,有的说第二种解答正确。学生们个个情绪高涨、兴趣盎然,我顺势引入新课:“到底哪种解答方法正确呢?我们学习四那么混合运算后,就知道答案了。〞接着开始讲授新课,教学效果很好。理论证明,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容易做错的题目,展示错误,造成“悬念〞,有助于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六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lukas
  • 文件大小14 KB
  • 时间2022-07-01